叫“廟”的地名,一般加“兒”。如“紅廟兒”、“白廟兒”等;若專指寺廟,就不能加“兒”,像“土地廟”、“城隍廟”等。
對各種物件,蔬菜加“兒”,也是北京話的一個特點。如“三輪兒”,不能說“三輪”;“風車兒”,不能說“風車”,否則就變成農(nóng)具了。“豆芽兒”不能說“豆芽”,“蘿卜纓兒”不能說“蘿卜纓”。
北京的“兒化音”的說法,不能把“兒”字游離出來。有一部電視劇,臺灣演員,學說北京話,意指“不可能”,說“沒門兒”,他竟說成:“沒—門—兒—”,這就鬧笑話了。
老北京人說“兒化音”自然、隨意而俏皮,外地人加“兒”時,往往舌頭僵直,如若卷一卷舌頭,也許就順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