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完好無損 乾陵的千古未解之謎(3)
琰琬氏
前段時間關于圓明園獸首拍賣的消息讓廣大愛國者揪心了很長時間,這幾個銅像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它的造物價值本身,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屈辱歷程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的符號?;貧w與否,中國近代的落后與挨打注定被載入歷史,永世不忘。當然,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這個關于這幾個讓國人恥辱的銅像,而是足以讓國人揚眉吐氣的石頭:在大唐盛世,武則天竟然用“外國使者”守陵。
乾陵坐落于陜西乾縣梁山之巔,距西安約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其后—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布著61尊石人像,采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在習慣上稱其為“蕃像”、“賓王像”。用“外國使者”守陵,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后的,因為守陵是臣屬的職責,而使臣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更奇怪的是,這些石像大多丟了頭顱。人們不禁要問,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呢,他們?yōu)槭裁从种挥猩碜記]有頭呢?宋人趙楷在為游師雄《乾陵圖》所寫的“記”中說“乾陵之葬,諸蕃之來助者何其眾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遺烈,乃欲張大夸示來世,于是錄其酋長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鐫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后人據此多認為這些蕃臣是前來祭奠唐高宗的人。聯(lián)想到高宗、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臣服,在為高宗舉行的葬禮時,邊境少數民族領袖都前來參加。為了彰顯皇威,武則天命人按照這些參加葬禮的首領的裝束和模樣,雕刻成石像,似乎也有道理。
然而研究人員卻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圓領緊袖的左衽武士袍。衽,也就是衣襟。歷史上,我國中原一帶人民大多右衽,而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叫左衽。右衽和左衽也成為區(qū)分漢人和胡人的一個重要標志。研究人員從石人像所穿的服飾中發(fā)現,在這些石像當中不僅有游牧民族,還有西域以及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而這些石人像雙手無一例外地都抱著笏板。所謂笏板,是我國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記載上朝要說的事。此外,還有20多尊石像身上發(fā)現了“玉袋”。所謂玉袋,就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袋子。這些都在提示我們這些石像都是唐朝身居要職的官員,而不是使者。
研究學者們還發(fā)現,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開頭寫有“故”字,說明他們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時就已經去世。如西側的阿史那彌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帶有“故”字。據記載,阿史那彌射是西突厥的首領,曾經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唐高宗繼位后,阿史那彌射成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公元662年去世死。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并在次年葬于乾陵的。那么,在唐高宗死前20余年就已經去世的阿史那彌射是不可能參加唐高宗葬禮的。而像阿史那彌射這樣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余個,這更加說明乾陵石人像群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則天入葬時來參加祭奠的人。
既然石像不是高宗逝世后,武則天所立,那究竟是何時雕刻的呢?據史書記載,石人像在最初豎立時,背部都刻有他們的國名、官職和姓名。然而,現在只有幾尊能辨別名字,其他都已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