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原喪葬儀禮(3)
懷寒
出殯下葬
又稱“發(fā)引”、送葬。出殯前一日孝子領(lǐng)陰陽先生至塋地祭后土,再依山向、輩份、昭穆次序,在應(yīng)葬之位置斬草、破土,請土匠挖好墓穴。出殯的時辰是由陰陽先生根據(jù)死者生辰、死亡時間和墳山方向擇定的。一般三日內(nèi)下葬,如遇“土旺”則須待時日,有在家停尸長達十天半月的。出殯之日,按所定時刻發(fā)引。出殯前先吃“起喪飯”,行起柩禮,男女家人及賓朋跪拜,長子或長孫捧舉“孝子盆”于頭頂,孝子跪于大門外,由陰陽先生或主事者喊一聲“起靈”,鳴炮起棺,抬出大門,孝子遂將“孝盆”在大門口喪火旁摔碎。陰陽念咒,灑滌藥水,清宅畢,將靈堂鋪草雜物及逝者生前用過的部分已無價值的東西全部投入火中燒掉。
起喪后,樂工奏樂先導,引魂幡,金山冥斗緊隨其后,挽幛、紙貨排列成行,一般由8人肩抬靈柩,靈柩上蓋喪罩(多用作挽幛的綢被面覆蓋),孝子分男女排成兩行,靈柩上系兩根長白布,男女各拉一根,徐徐牽引前行,俗稱“扯纖”,并手持“孝棍”(又稱哭喪棒),一步一哭直到墓地,長子“孝棍”僅長數(shù)寸,以后諸子的漸次增長。村中人肩扛鐵銑,跟在靈柩后邊。農(nóng)村中講究送葬時扛鐵鍬的人越多越好,說明逝者及其家人在村中的人緣好。沿途鳴放紙炮,凡遇路口必撒紙錢。若送葬隊伍經(jīng)過至親厚友門口,親友在路頭擺案,舉行路祭,俗稱“接路”。出殯途中講究靈柩不能落地,如遇“路祭”要停留時,路上支好長條凳,將靈柩置于凳上方可。
到墓地后,停靈于墓穴前,獻供品,祭后土,孝子下到墓穴清掃一遍,俗稱“掃墳”。時刻一到,以大繩將棺柩徐徐吊入墓穴,陰陽先生用羅盤、紅頭繩,分經(jīng)坐度,正柩之后,先是長子培土三锨,擲锨于地;再由陰陽先生培土三锨,爾后鄉(xiāng)鄰培土成冢。填埋棺柩中間,孝子要不時地向培土的眾鄉(xiāng)鄰叩首,以示謝意。墳冢培起后,孝子將孝棍插于墳堆中,點燃紙貨、紙錢、祭奠盡哀,向送殯親友跪拜致謝。葬禮算是完成。
出殯歸來,家門口準備有點燃的火堆,送殯之人皆要從火上跨過進門。并在家門擺一小桌,由長媳點香燭化紙錢,迎接木主進門,然后陳列于堂屋桌上,行禮如前,主人設(shè)席款待眾親朋。殯葬至此結(jié)束。
殯葬儀禮中還有一些習俗,在個別地方存在,并不普遍。如有些地方出殯時要帶一串事先烙好的“打狗餅”,以便過“叭狗山”和“惡狗村”時,對付那些惡狗。
有的地方出殯時還要用“酵子罐”(“酵”諧音孝),用一陶制小罐,其內(nèi)盛以酵母,下葬時,先把“酵子罐”埋于墓穴底,再厝入棺柩。據(jù)說此俗是取酵母能“發(fā)”之義,希望家道興旺發(fā)達;?!敖汀敝C音孝,亦有克盡孝道,祈求祖先蔭護發(fā)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