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趕馬人的“茶道”和“茶俗”(2)
嘉云桑
開稍茶。即馬幫在行途中,中午在野外吃晌午前品飲的茶道。茶序為:選水尋找好的水源。燒茶——在火塘中燒一兩個草果和一些茶葉。據(jù)傳,草果及茶葉燃燒的氣味,有鎮(zhèn)懾毒蟲、猛獸的作用;另外,還有請茶神護佑之意。配茶——由“幺鍋”煎煮蜂蜜、核桃仁、干姜和茶葉混合的提神茶。品茶——邊喝茶邊商討途中應(yīng)解決的事宜。喝開稍茶,一為解除行途中的勞乏,二為提神補氣,以利再行,并可借此集中機會,商量事宜和讓騾馬稍事休息。
開亮茶。開亮,即馬幫晚上在野外露宿。開亮,隨時會遇上野獸、毒蟲的侵害和匪盜的搶劫,故而要采取防范措施。開亮茶道,融行為防衛(wèi)、信仰防衛(wèi)和休息進補為一爐,堪稱為別具一格的茶道。其程序為:試水——將尋來的飲水裝進“試水陶壇”內(nèi),放進幾片備用的經(jīng)試水草汁漬過的茶葉,若水色不變,證明此水不能飲用,要是水色變碧,此水可飲。升火——由“幺鍋”和“哨頭”(馬幫內(nèi)部的保鏢)在營地四角和中心各燒堆柴火,并在火堆中燒些草果和茶葉。同時把茶葉、鹽、米混合的“三寶”在宿營地四周撒一圈,稱設(shè)“三寶城”。據(jù)傳,有“城”護衛(wèi),一切毒蟲、猛獸便不敢入內(nèi)。隨之,伙夫便在中央火塘上造飯,“哨頭”分別在四角的火堆上煎“煮人畜茶”,即茶葉、麥芽、糊米、臘豬油、干姜、食鹽共熬的茶粥。因人、畜均喝此粥,故稱人畜茶。歌佐茶——吃過晚飯,“哨頭”將四處煮好的人畜茶歸攏一處,移于造飯的火塘上續(xù)煮。并將茶盛出,一碗碗裝滿后環(huán)中心火塘而放,供所有成員同圍火唱歌品茶。睡覺前,人們將人畜茶汁兌水,共渣拌馬料喂騾馬。夜來,“嗩頭”各守一個火堆放哨,邊焚燒青蒿、逐蟲草為人們驅(qū)逐蚊蟲,邊繼續(xù)煮人畜茶飼馬。
封鞍茶。封鞍,即經(jīng)祭祀過馬王后,在馬鞍架上貼以“甲馬”紙,表示人、畜從此休息。封鞍前,馬幫全體成員要在總鍋頭家中聚會,由總鍋頭家煮封鞍茶招待眾人。封鞍儀式在除夕夜舉辦,除夕早喝封鞍茶。
封鞍茶道的步驟為:聚“財”水——天透亮,主人便把村中所有泉、潭中的新鮮清水取來,全倒進“聚財”壇中備用。在人們心目中,水為財?shù)南笳?,故把貯水稱為“聚財”。集財——凡參加茶會的成員,途中都要撿些柴薪帶到總鍋頭家,用以燒茶。柴諧音“財”,眾人拾柴煮茶,象征眾人集財(柴),財源不斷。評茶——眾人將各自在當年途中采摘的野茶、貨主贈送的禮茶獻出少許,作為茶會的料茶。由“幺鍋”講評各人所獻之茶的特征、產(chǎn)地、加工方法、性能……然后分類交與主人烹煮。煮雙味茶——由主人將眾人獻來的茶,按需下料分類煎煮。野茶配甜白酒、核桃仁、姜絲、蜂蜜混煮為甜茶。禮茶配花椒、小茴香籽、草果混煮為和氣茶。因茶有和中、通氣之藥效故得名,并借茶名提示馬幫成員和睦共處。又因,茶分為甜、香二品,故稱雙味茶。品茶——先品和氣茶,后飲甜茶。品茶中,由總鍋頭總結(jié)當年馬幫的情況;二鍋頭公布經(jīng)濟收支帳目及分配細目;“幺鍋”執(zhí)行獎懲事宜;各“伙首”(馬幫小分隊頭目)交流經(jīng)驗……后人把封鞍茶道稱作是總結(jié)會、分紅會。贈茶——品茶結(jié)束,分別由二鍋頭和“幺鍋”給眾人分發(fā)工資和獎品。不論是工資或獎品,都用一包茶葉包裹,故人們把其稱為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