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千燈古鎮(zhèn)民間節(jié)慶習俗(4)
豐羽桑
清明節(jié)
指清明到谷雨半個月,統(tǒng)稱清明。在此階段民間普遍設席祭祀,謂“過清明”;同時去祖先墓地為先人墳墓壅填新土,謂之“掃墓”。新亡者須在清明節(jié)當天舉行,稱之為“正清明”。清明日還有吃青團子風俗。
立夏
公元五月初立夏,通常吃大草(金花菜),“面衣”(以糯米粉調水成漿狀,拌以切細的金花菜,加糖、鹽,下鍋煎成)。嘗新蠶豆,稱“見新”,同時吃燒酒,以咸鴨蛋、小黃魚、海螄(一種小螺螄)等為下酒物。并有吃酒釀,稱人(稱體重)之舉。
端午節(jié)
五月初五謂之“端五節(jié)”。端五,有驅五毒(蝎子、蜈蚣、蛇、哈蟆、壁虎五種毒蟲)之習俗。舊時,戶戶門口掛大蒜、草蒲、艾蓬、中午薰蒼術、白芷噴灑雄黃酒;小兒額上用雄黃酒寫“王字”,有的穿虎頭鞋、老虎衣,胸前掛囊大蒜頭或樟腦丸的絲線小棕子、香袋、八卦包等,謂之壓邪。是日家家吃粽子、咸鴨蛋、黃魚、喝雄黃酒。有“劃龍船、賽龍舟”之民間競賽。
望田青、做端午
鄉(xiāng)諺;“夏至了秧,回望爺娘”。農(nóng)家婦女每于此時抽空回娘家省視父母。新婚未滿一年的夫婦歸省時須帶粽子、桃子、糕團等食品,分送女家左右鄉(xiāng)鄰,俗稱“望田青”(此前,女家須先行探望小夫婦,同樣要備粽子、糕點等點心,分送男家親鄰,因時間在端五前后,稱為“做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