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若雁君
地菜即薺菜,每逢農歷三月初三,民間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說吃了薺菜煮的雞蛋,一年當中腰腿不疼、頭不疼。
關于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由來,民間有很多傳說。
1、相傳在楚地,人們因為風吹雨打,頭痛病很常見。三月初三,神農路過云夢澤(今湖北孝感一帶),見鄉(xiāng)民頭疼難耐,他找來野雞蛋和地菜,煮給人們充饑。當人們吃了以后,頭突然不痛了?!叭氯?,吃地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xù)至今。
2、三國時期,名醫(yī)華佗到沔城采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癥,痛苦難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并在老者園內采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xiāng)。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逐漸流傳開來,形成了風俗。
3、還有一種說法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并希望沾點靈氣等。做法很有講究的。首先是選薺菜。
地菜被譽為“菜中甘草”,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多種營養(yǎng),將雞蛋同地菜煎煮,可使蛋味更加鮮美。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fā)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為什么要在三月三采摘薺菜
農歷三月初采摘的薺菜藥性最好。
薺菜在南方四季都有。如果做菜吃,不論什么時候采摘都可以。但是入藥的話,就以農歷三月初采摘的薺菜藥性最好。
采藥采藥,采的就是天地之靈氣,所以不管哪一種草藥,都講究采摘時間。不是合適的時間采來的,藥效就會大打折扣。三月初的薺菜,開春發(fā)出來的第 一批嫩苗剛剛成熟,儲存了整個冬季的能量,而且初春天氣還比較寒冷,生長慢,所以藥用價值最高。以后再發(fā)出來的就長得快了,藥用價值也就下降了。
吃的薺菜,只采嫩芽。入藥用的薺菜,就得用全株,一定要連根一起采摘,根部的藥性更強。整株采回家晾干,就可以用一整年了。放一些在廚房的灶臺上,還可以避螞蟻。需要治病的時候,取幾株,用開水煮七八分鐘,就可以喝湯了。沒有條件煮的時候,用干品來泡茶喝,也是可以的。
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注
三月三又叫上巳節(jié),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最初上巳節(jié)這天,人們到水邊盥沐,希望洗掉往年的晦氣,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個好兆頭?!墩撜Z》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泵鑼懙木褪巧纤裙?jié)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