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
欣嘉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最東部,地處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是陜甘寧三省的交會處。秦時為北地郡,隋代改慶州,宋代定為慶陽府。當?shù)亓鱾鞯膽c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后縫制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致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钭?。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災避邪,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祈祝這個大千世界的亙古主題。
溯源
據(jù)史書記載,香包,又稱荷包,亦稱香囊、佩幃、容臭,慶陽俗稱“絀絀”或“?;睢薄c陽地區(qū)有端午節(jié)制作佩帶“絀絀”(“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制方法,后借稱用布縫制、袋口能松能緊的包袋)的習俗。其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jù)說形成于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黃帝內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chuàng)“薰蒸法”。因歧伯生于慶陽,故此法在當?shù)貪u成習俗,流傳不斷。草藥被稱為“香草”,因而藥袋便稱為“香包”或“絀絀”。
中華醫(y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香包的記載。慶陽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香包歷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在對境內宋代雙石塔進行整體搬遷挖掘時,在塔體內發(fā)現(xiàn)了一只香包。據(jù)考證,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艷麗,圖案如新,被稱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香包。
戰(zhàn)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干脆把荷包綴于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2003年時慶陽市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于民間端午節(jié)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20世紀60年代以前,慶陽香包的繡制普及到家家戶戶,慶陽女孩兒多“七歲八歲學針線”。20世紀60年代,慶陽香包開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與刺繡又開始復興,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