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民間喪葬一般程序
雨信子
惠來民間喪葬一般程序為:凈身、更壽衣、發(fā)訃告、入殮、成服、出殯、安葬、做七。在家停柩居喪的很少。人亡后,家屬要向親友報喪。有發(fā)訃告的,捎口信的多。婦女逝世,要即向其娘家報告,諸事娘家都要管。報喪人不進屋內(nèi),而是請主人出門外,告知亡故和出殯日期。親友接到訃聞,即具“楮儀”(紙禮)參加送殯。送楮儀時間,一般在“做七”前。惠城鎮(zhèn)有在百日內(nèi)可送楮儀的。出殯時,先由家人拜祭,再由親友送行。20世紀50年代后,盛行開追悼會。追悼會在其家人拜祭后進行。80年代后,有錢人家的送行隊伍,有彩旗、鑼鼓、西樂隊,很講排場。凡參加送行的,喪家要送給草帽(后改雨傘)及禮包(四式禮:毛巾一條、糖粒兩顆、紅布一條、紅包一個)。
(一)凈身、更壽衣
老人將逝,子孫要用一束清香浸入水缽中,用新面巾為死者洗臉、剃頭,并給死者換上壽衣。男穿雙數(shù)長衣,女穿單數(shù)衣裙,都穿黑鞋白襪,換好壽衣。更衣畢,遵古禮“廢床寢于地”,把老人從床上扶下地,有些地方在地上用稻草鋪成床供死者睡,傳說這樣死者才不會在陰間帶上眠床枷。身上要蓋天地被,即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臨死時,兒媳應(yīng)為老人奉香禮神,并在老人腳下擺一盞豆油燈,俗稱“腳尾燈”,也有點燈于頭后,稱“點頭燈”,皆寓黃泉路暗,為死者上路照明之意。燈旁置飯一碗,俗稱“冥飯”。另外要燒些冥鏹,供老人陰間或上天堂時一路作費用。老人一死,兒孫就要穿麻衣,亡父露左臂,亡母露右臂。
(二)掛孝簾、發(fā)訃音
喪家用白布圍在門框門楣上,垂下門簾,稱“掛孝簾”。同時掛上白燈籠和藍紙白字的對聯(lián)。同時“發(fā)訃音”,簡者口頭通報親友,隆重者子孫具名依訃告帖式在白紙或黃紙上寫上死者諱稱,逝世月日時辰,吊唁出殯時間等內(nèi)容,派人發(fā)送親友。報喪者不得進入受報人屋內(nèi),要在屋外傳呼。受報人在門口看訃告后焚化,給報喪人“腳皮錢”,準備紙儀,依時參加喪禮。
(三)設(shè)靈堂、飼生、賜種
喪家有私廳公廳者,為舉行入殮、吊唁、超度等儀式,多有靈堂之設(shè),無公廳和私廳者,也有臨時搭棚的,稱為“設(shè)廠”。靈堂周圍用藍布裝飾,掛挽軸挽聯(lián),陳放紙扎金童、玉女、衣物米柜、床褥用品以及象征福祿長壽的白鶴花鹿等物。當(dāng)代還有人按現(xiàn)代家具陳設(shè)而用紙扎成彈力沙發(fā)、小轎車、“大哥大”以及天國冥幣等物,迷信觀念也與時俱進,日趨現(xiàn)代化。布設(shè)靈堂后,家中長子率兄弟子侄扶尸體臥于冥椅上,移置靈堂正中,頭朝里,腳朝外,前設(shè)香案,陳放遺像,三牲粿品,插白燭,之后行“飼生禮”?!帮暽焙蛻儆H視尸是在死者入殮前子孫向死者最后告別的禮儀,“飼生”象征性地表示感恩盡孝?!帮暽焙螅煞◣熁蜷L老用紙鏹遮蓋死者臉孔,法師持幡在前引路,子孫按長幼次序拈香跟隨其后繞尸而走,以最后環(huán)視親人。死者是男走圓形,死者是女走方形。俗謂父是天,母是地,天圓地方。有些地方,在飼生后,子孫持小布袋,繞死者走一圈,拉死者衫袖,象征請死者賜種,以示再得祖宗的福蔭。
(四)入殮、食炊飯
有錢人家入殮要擇時日,但一般的入殮是死后第三天。入殮這天,要先在棺底鋪上紙錢,上漆打桶。還要燒天符,即把用紙和竹糊成的紙人紙馬燒去,請它們先去報告值日功曹。
入殮時先將棺木放正,由6人扶尸放下,孝子應(yīng)扶頭。死者一手執(zhí)白扇,一手拿毛巾。下棺后,就把蓋棺被拉齊整,蓋上棺蓋,用斧頭釘上6顆大釘。男尸棺木油紅漆,由家族長輩封棺;女尸棺木油黑漆,由外家長輩封棺。封棺時小孩要走開,傳說如果誰的影子被蓋進棺中,這人不久也會死。死尸入棺后,親人便痛哭舉哀。長輩釘過的大釘最后要請年輕力壯者真正釘牢,一邊釘,一邊“做四句”。女兒和媳婦,要用草紙揉成紙梅蘸花生油,點火繞棺燒釘頭。青娘要在一邊“做四句”。死尸入棺之后,設(shè)席人宴,俗稱“食炊飯”。
(五)賜杖、成服
死者去世第五天,便要進行“成服賜杖”。先按子孫人數(shù)備麻衣孝杖若干,孝杖每枝長1尺6寸(約53厘米)。父死用竹做杖,母死用榕做杖,杖頭扎以冥鏹麻布,長孫則扎紅紙或白布。服也有別,視輩分而定穿麻、穿白或穿青等。成服時,擺酒席于中庭,禱告天地,然后由族中長老用朱筆在麻衣孝帽孝杖上點號頒賜,長老還要一邊“做四句”,如:“賜你杖,子孫康??;賜你服,永食俸祿……”是晚還要設(shè)宴請親朋入席,名叫“食成服”。鄰里親朋,除致函吊唁志哀外,還有送冥紙(紙儀)、挽聯(lián)、挽軸的,也有送銀子的,稱“楮儀”或“楮銀”。第六天,客人登堂吊祭,孝子要陪靈致謝。靈前要擺紙糊的“企廳圖”,男死用男仆,女死用女婢。傳統(tǒng)風(fēng)俗孝子在父母死后百天內(nèi),不可出門,如遇不得已的事故時,頭上須戴笠子,身上須穿麻衣,因為孝子是不可見天日的。賜杖成服,民間統(tǒng)稱“帶孝”。有子孫在外長及奔喪者,長子背包袱雨傘示代。余如第三代孫穿麻衣戴白巾、第四代穿麻衣戴藍巾等不同色澤標志,以示子孫昌盛。
(六)報地頭、買水
死者子孫穿孝服后,由族中長輩或法師持白燈籠帶領(lǐng)死者男性子孫到村中地頭神廟報死,俗稱“報地頭”。死者長子手扶木盤,盤中放著死者年庚帖、烏糖、麻絲、香火等物。長者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對著神像說:“生從地頭來,死從地頭去,時辰念給老爺知?!苯又畛鏊勒呱?,享壽多少歲。廟祝依所報年歲敲鐘,一歲一響,稱為報鐘(終);每敲一響,長子抽出麻絲一條,湊成一束,縛于神座。事畢,長者將死者年庚帖焚化,領(lǐng)死者子孫繞道回門。報地頭之后,長者又帶男性子孫持水罐到河邊“買水”。在河邊跪拜河神,燒了紙鏹,明示一生不欠水府錢。打水另路回門。女眷在家門口接水后,用瑞草醮水灑在死者臉上,余者潑在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