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臨西地方戲曲《二呼?!?/h1>
蕝蝂
《二呼?!匪怨谝匀绱嗣Q,是因為該劇種在演出時,能發(fā)出一種動聽而近似呼呼嚕嚕的聲音。作為該劇種主要伴奏樂器的胡琴,全為木質。其主要發(fā)聲部位是琴筒,長七寸,直徑三寸,圓形,中空,全系質地輕軟的梧桐木。琴亭由堅硬的檀木制作,長二尺半,下端固定在琴筒之上,上端有固定琴弦的三個軸子。所以這些就是跟其他任何劇種作為主要伴奏弦樂器的不同點。
《二呼嚕》初創(chuàng)于清末民初原山東臨清張白地村(現(xiàn)已劃歸河北省臨西縣),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其創(chuàng)作人為張克俊,藝名叫“老套子”。張克俊既會演四股弦,也會唱河南墜子、河南梆子和秧歌、落子。在長期演唱四股弦的基礎上,他揉和了其他地方劇種和曲藝的聲腔,創(chuàng)造了一套新穎的《二呼?!非{。從此,他收徒傳藝,建立了張白地二呼嚕劇團。這種所謂“大雜燴”的藝術品種,一經出現(xiàn),立即聲震鄉(xiāng)里。其演出范圍,北至威縣的邵固、清河縣孫莊一帶,南達山東冠縣桑阿鎮(zhèn),東抵衛(wèi)運河,西到邱縣等冀魯交界的廣大地區(qū)。據(jù)傳,“老套子”有一次赴冠縣桑阿鎮(zhèn)買糧,競遇到一個假冒“老套子”的二呼嚕劇團在該地演出,并因此鬧了一場戲劇性的糾葛。至今河北威縣邵固一帶,上年歲的人,一提起當年二呼嚕劇團在該地演出的盛況,還津津樂道。
《二呼嚕》是吸收諸地方戲曲所長而出現(xiàn)的一個劇種,其唱腔、板式通俗、樸實、動聽,極富泥土氣息,它既近似落子、墜子、四股弦、河南梆子而又有不同于這些戲曲劇種的聲腔。例如它創(chuàng)造的安板、流水等板式,很受群眾歡迎。由于它根植于地方諸劇種而又新于諸地方劇種,所以群眾為二呼嚕送號為“拴老婆樁”。
《二呼嚕》自創(chuàng)劇目不多,多移植其他劇種,現(xiàn)據(jù)初步統(tǒng)計,有《轅門斬子》、《血汗衫》、《王子龍掉印》、《寶蓮燈》、《雙喜合》、《小姑賢》、《宋江殺惜》、《王定保借當》、《呂蒙正趕齋》、《小燒窯》、《小二堂》、《五珠配》、《蘭橋會》、《趕三關》、《陳義打虎》、《賀后罵殿》、《賈金蓮拐馬》、《李彥名夸官》、《二虎山》、《秦雪梅吊孝》、《賣妙郎》等二十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