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細說“二月二”各地民間習俗(2)

    宸影殤

    全國各地具體習俗

    北方

    北方是龍神信仰。

    北方地區(qū)的“龍?zhí)ь^節(jié)”習俗,據(jù)吉成名《龍?zhí)ь^節(jié)研究》一文考證,最早形成于黃河中上游地區(qū),隨著居民的遷徙而向其他地區(qū)傳播。

    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源短缺,而農作物的生長又離不開水,北方農耕人民渴求水和期待降雨的心理就折射反映在北方民眾的生活習俗之中,許多習俗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民眾對水的渴求以及由此產生的信仰和崇拜。龍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拜的神靈,人們把它看作是會興云布雨、主管雨旱之神,從而在北方產生了一套崇龍、敬龍的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突出表現(xiàn)在“龍?zhí)ь^節(jié)”中的一切禁忌習俗中。

    北方龍?zhí)ь^節(jié)則無搶花炮之習;看的是諸如評劇、京劇、晉戲及河北土戲等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戲。

    華北地區(qū)

    北京:剃龍頭,照房梁,吃春餅,吃面條,吃驢打滾等。

    剃龍頭

    二月二剃頭是許多地方的風俗,謂之“剃龍頭”,一直到今天,二月二這天理發(fā)店里還是人滿為患。之所以選擇二月二剃頭,一方面是因為俗信“正月里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頭發(fā)已經變長;另一方面是取龍?zhí)ь^之吉意,祝愿兒童長大以后有出息。

    其實“正月里剃頭死舅舅”屬于誤傳。不剪頭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據(jù)了解,因明清兩朝發(fā)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fā)。當時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fā)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說法,并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照房梁

    在北京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

    吃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zhí)ь^”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卷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qū)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面條叫“吃龍牙”(北京)等。

    吃太陽糕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后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jié)?!堆嗑q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边@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征,雞鳴,則太陽升矣。

    吃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绑H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xiàn)制現(xiàn)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天津:吃燜子、綠豆芽等

    天津民間流傳農諺:“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意指這一天是龍王露頭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

    引錢龍

    舊時這一天,農家主婦們清晨起床,以鞋或掃帚擊打炕沿,口中輕聲念叨“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不露頭”。隨著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門外奔河邊,到河邊后再折身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撒草灰、谷糠,有意彎彎曲曲地撒進院內,直撒到水缸邊,再繞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錢龍”,示意引龍回家后,蛇蝎等百蟲不敢出來傷人,且生活富足。接著蒸年糕,表示歡迎龍的到來,同時表示蒸死害蟲,使其不再糟蹋莊稼。

    畫倉

    二月初二這天下午,城郊農家要舉行“畫倉”儀式。這種畫倉,由年長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場和庭院上。先撒倉頂,再撒倉肚,隨后撒倉門。撒完后,命兒孫抓些五谷雜糧放置倉里,上面用紙再加磚或石板壓嚴,以此示意倉糧完好,不受損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認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廟均有香火。

    食物與禁忌

    這天的應節(jié)食物是煎燜子、烙餅、炒雞蛋和豆芽菜。燜子是一種涼粉,切成塊油煎,再用麻醬、醋、蒜、香油等小料拌著食用。煎燜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蟲。烙餅稱為“龍鱗餅”,以示保護龍或堅固龍鱗,使龍鱗完整。吃豆芽菜,喻示萬物生輝,日后生活美滿。晚上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即有保護龍須不傷之意。漢民族有的人家煮豬頭,以待龍醒后來臨,給全家人帶來幸福。這天忌婦女做針線活,以防針扎壞龍眼、扎傷龍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頭頭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鄉(xiāng)仍沿襲龍?zhí)ь^的舊俗,但大多數(shù)人家僅僅是吃應節(jié)飯食而已。此日剃頭理發(fā)之風則日趨興盛。

    河北:挑龍蛋等

    引龍

    引龍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龍。北方地區(qū)人們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等)從大門外一直撒到灶間,繞水缸一周,叫“引錢龍”,說是可引龍出世,百蟲懾伏。清咸豐《武定府志》載:“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jié),到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宮景輝等《中國志·天津篇》載:“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按天津舊俗,要向河沿水邊撒一條青灰做的龍,再用谷糠撒一條黃龍引到家中,取送走懶龍、引來錢龍之意?!笨傊?,撒灰至井邊(或河邊)就是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是汲水引龍。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謂之引錢龍回家。河北《懷來縣志》載:“二月二日謂之龍?zhí)ь^,以近驚蟄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挑龍蛋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里會有龍蛋,挑回家里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除蟲、熏蟲

    二月初在驚蟄前后,是春回大地、農耕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蟄、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許多采取清掃、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蟲的歲時活動,其中除了引龍伏蟲外,還有咬蟲、摔蝎、熏蟲、擊梁等活動。舊時熏蟲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煙熏蟲蝎,并食此物,俗稱此舉可免蟲蛀,流行于華北一帶。河北《永平府志》載:“用香油煎糕熏蟲,則物不蛀,且以避蟲蟻。”

    與“百蟲”有關的活動是:“煎餅貼符”和“灶灰圍屋”。驚蟄以后,百蟲出土,所以,在農村,防蟲就成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凹屣炠N符”體現(xiàn)的就是:通過對食品的煎來煎去,反復煎烤,以震懾春天萌動的害蟲。此時的“灶灰圍屋”,也是為了抑制害蟲。嘉靖河北《廣平府志》就有記載:“二月二日,撒灶灰圍屋房,禁蝎?!?/p>

    禁忌

    為尊崇龍的恩賜,使其為民興風作雨,保佑豐收,是日有許多忌諱,包括:

    1、忌動針線。是日不能動針、刀、剪子,怕傷了“龍目”,招致災禍。河北《張北縣志》云:“(二月二日)婦女忌針黹,恐刺龍眼?!薄吨袊尽ぬ旖蚱份d:“婦女們在這天不動針線,怕扎壞了龍眼?!?/p>

    2、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還要停止洗衣,說是恐“傷了龍皮”。

    3、忌磨面。河北《新河縣志》載:“忌磨面,恐榨龍頭也?!?/p>

    山東:吃炒豆等

    引錢龍

    我國山東等地區(qū)過春龍節(jié),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yè)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

    嫁女住春

    北方農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兒接回娘家小住的風俗。河北《灤州志》載:“(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歸寧,謂之‘住春’?!鄙綎|《歷城縣志》載:“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歸寧。”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用青布縫制的囊袋,內裝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稱“送二月二”。

    吃炒豆

    每年農歷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qū),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干,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

    孔子故里——曲阜:剃龍頭、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

    孔子故里山東各地民眾在用傳統(tǒng)習俗迎接“龍王爺”的“蘇醒”。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要理發(fā),謂之“剪龍頭”,昭示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岸露远苟?,人不害病地豐收。”盡管這些古老的諺語已有許多人不會誦讀,但約定俗成的習慣卻一直廣泛流傳至今,且備受眾人推崇.

    山東汶上縣——騾馬大會,畫糧囤、吃炒豆子、薺菜餃子。忌喝糊犢、動針線、不在屋內梳頭。

    在山東,這個節(jié)日是春節(jié)后的一個重大節(jié)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zhèn)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

    這天天明后,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谷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墻根,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墻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shù)厝顺蔀椤傲隙埂?,又稱“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

    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面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jié)的肉,加以佐料制成??h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

    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 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

    棲霞有些習俗頗具膠東特色。舊時早晨起床前,先念叨“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農民則要撒灰囤:大清早在太陽出來之前,用草木灰在場院或臨街的空闊處,撒出一個圓圓的糧食囤子,囤子邊上通向自家門處撒成一只登梯,然后踏著登梯在囤子中間放些五谷雜糧,稱作“打囤”或“填倉”,寓意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稐伎h志》載:“二月初二日,俗稱‘龍?zhí)ь^’節(jié),清晨各家用草木灰在院內、門口、場園撒成盛糧囤子狀,謂之‘打灰囤’,象征五谷豐登。”同時,各家各戶還在炕墻下及房屋墻根底下,撒下草木灰,熏蟲。

    “串龍尾”也是膠東各地流行的習俗。二月二清晨,孩子還沒醒,大人就把事先串好的龍尾給孩子戴上,女孩系在小辮上或衣領后面;男孩則系在衣領扣上。龍尾的串法很上講究,秋天收了高粱秸,挑出粗細合適的高粱秸,摘掉葉子貯藏起來。串龍尾時,將高粱秸逐段剪成寸長,再把平常攢的花花布剪成寸把長的方片或圓片,用紅線或藍線與高粱秸交替串起。串戴龍尾是祈盼孩子學業(yè)上進,早跳龍門。

    龍口將農歷二月二、五月十三和七月七列為三大“雨節(jié)”。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雖然雨水節(jié)氣已過,但老天未必肯降甘霖?!按河暌焕逯橛穹N,秋風滿世稻粱馨”的聯(lián)語,正道出了農人們對春雨的急切盼望之情。二月二適逢驚蟄前后,百蟲復蘇,人們自然希望龍王行云布雨,恩澤蒼生。

    青島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又稱“龍頭節(jié)”,它也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稱“土地會”。天暖和了,地氣上升了,年節(jié)也結束了,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舊時,以農業(yè)為主的舊青島人開始了新的一年的勞動。這一天,富人家的覓漢(雇工)上工,嶗山廟、寺里的佃戶也開始干活了,農戶開始試犁。這一點類似現(xiàn)在的新市民到城里打工,不過換了身份,時間也提前到7天大假后就有了上班的人。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钡拿裰V,舊俗二月二這天不從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陽出來即可),怕“怒龍王”;不動針,怕刺傷“龍眼”;婦女不在屋內梳頭,更不準用長繩,免得屋上掉蛇(俗稱“長蟲”)、蚰蜒、蝎子等。

    舊時,青島地區(qū)的農戶要在二月二的凌晨,用草木灰在院內、胡同,場院撒些圓圈,名曰“打囤”。囤內劃十字,放少許豆、麥粒,乞求糧食滿倉,五谷豐登。清代《即墨縣志》載:“二月二,食炒豆,煎餅、以灰界地作倉囤狀形,撒以五谷,宜亦祈年之意?!边^去做飯用是大鍋灶,燒柴草,草木灰多的很,取用方便,現(xiàn)在鍋灶改革了,習俗漸消。不過吃的還是發(fā)揚光大,吃煎餅、小豆腐,最火爆的是吃糖豆,有炒黃豆,炒地瓜棋,炒面棋,最近上大超市看一看就知道,賣的最火的就是各種二月二棋子。

    日照粘糖豆,把糖熬化,把炒熟去皮的花生沾上糖,又香又甜。

    河南:花朝會

    閱讀了河南數(shù)十部新縣志的風俗編,均記有“二月二”習俗,不過多把二月初二稱為“龍動節(jié)”、“龍?zhí)ь^”、“龍頭節(jié)”或“中和節(jié)”?!堵尻柺兄尽凤L俗編雖未記花朝節(jié),可是《翰墨記》中,早就有“ 二月二日花朝節(jié),洛陽風俗,士庶游玩”之說,因此,筆者以為兩者只不過是同一習俗的不同名稱?!肚搴涌h志》的社會生活編就明確地記載:“二月初二古稱‘花朝’,俗稱‘龍?zhí)ь^”’,民間流傳有“花朝月明,棉花十分”、“花朝晴,萬物熟成”的諺語。

    現(xiàn)在河南民間也有:“二月二,龍?zhí)ь^,大圈滿,小圈流”、“二月二敲梁頭,金子銀子往家流”之說。這些民諺均寄托著農民盼豐收的良好祝愿,說明兩地的習俗是一致的,而古城所保留下來的“花朝”習俗,相對地較現(xiàn)今中原地區(qū)更為古樸。

    蘭考農歷二月初二,舊稱龍?zhí)ь^。即在頭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圍上幾個大圓圈,一旁畫個梯子,圈中心埋上幾粒糧食,象征是糧囤,意思祈禱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那天早飯,家家戶戶吃涼粉。這一天人們不到地里干活,怕觸動龍頭,女的不紡線做衣,怕刺瞎龍眼。

    開封二月二,龍?zhí)ь^,春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的活動,大多和“龍”及“祈雨”相關。這一天婦女要停止做針線活兒,全家人要吃龍麟餅(一種長條蜷曲帶兒的餅,類似開封人過去常吃的“菜蟒”)和龍須面。有條件的地方,還要開展耍龍燈的大型民間娛樂活動。龍燈,是人們將想像中的龍分段制成多節(jié),以木柄挑起來,翻卷騰躍,再配上鑼鼓、嗩吶助興,聲勢浩大,是很熱鬧和吸引人的。居家還有一種“引龍回”的活動,就是當天清早人們要挑起燈籠,把草木灰和谷糠,從河邊或井旁一直撒到自家的水缸邊,祈求龍王爺賜福。

    開封一帶歷來春季多旱,水貴如油。舊時開封城鄉(xiāng)都建有龍王廟(開封館驛街一至四道衚同處,舊時就有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龍王廟),祈求龍王降雨,以保農業(yè)豐收。因此,二月二敬龍王的風俗在開封非常盛行,相沿不衰 。

    二月初二一大早,開封人家和其他地方一樣,也要進行“引龍回”活動。不過,開封人叫做“領龍”。早飯前還要“敲門頭”。家長手拿一根小木棒,邊敲門頭邊唱順口溜:“二月二,敲門頭,金銀財寶往家流;二月二,敲門環(huán),打的糧食吃不完。”借此吉祥語以求家財興旺。到了傍晚,開封有些人家在院子內及大門外,還要用草木灰撒一個圓圈,意為糧囤,圈內放入高粱、谷子、黃豆、玉米、芝麻等五谷雜糧,稱為“填倉”,預祝夏秋“五谷豐登”,倉滿囤尖。這種活動農村比較盛行,城內過去五座城門內沿街的糧行,也有此項活動。

    每逢節(jié)日都要有節(jié)日食品,是中國人的必備節(jié)目?!岸露弊圆焕?,開封人家二月二最主要的節(jié)日食品是炒涼粉,為什么要吃炒涼粉?書上說其意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將結束,溫暖多雨的季節(jié)即將來臨?!蔽铱傉J為這話表達的并不貼切,不過,開封的炒涼粉確實好吃(特別是街上賣的),一直到現(xiàn)在它都是開封很有名氣的風味小吃之一。

    “二月二”的另一節(jié)日食品是“烙饃”,一種在“鐵鏊”(特制的平面圓形炊具,中心微凸)上烙出的薄餅,吃時餅中卷入炒雞蛋、炒肉絲和大蔥、甜面醬等,十分好吃。人們認為,二月二這一天吃用油煎、火烙的食物,可防止各種毒蟲的侵害。當然,這又和前面談到的“驚蟄”有關。“驚蟄”一過,年前“入蜇”的各種昆蟲、小動物,當然也包括一些含有有毒物質的昆蟲、小動物在內,如蝎子等,它們出蜇后開始在地面上活動,不可避免地會有侵害人體的現(xiàn)象,吃了油煎、火烙的食物,能不能真的防止毒蟲的侵害,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不妨認為“食用油煎、火烙食物可以防止各種毒蟲的侵害”只是人們想當然的一種善良愿望罷了。

    截止到上世紀30年代,開封城里的學生和男孩子們很少有“留頭”(留長發(fā))的,都是剃光頭或留個小平頭(板寸)。一般說,農歷正月不剃頭,二月二這一天或者前一天要理發(fā)(剃光頭或者留個小平頭),互相見面時有人會開玩笑地拍打拍打對方的頭,謂之“打龍頭”,為圖吉利,挨了打的人也不能惱。

    “二月二”這一天,還有成群結隊的人上龍亭游玩,為的也是“打龍頭”。當然,這個“打”是對“龍”的一種尊敬和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