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喪葬習俗
冰夢氏
埃及人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從現(xiàn)世走向來世,人什么時間死,是有“前定”的。家中有人死亡,首先聽到的是婦女的悲哭,然后,各方人士聚來,準備喪事。首先要做的是“談吉布”―報喪。人死時,家屬立即派人到鄰近的村莊或親朋家,把訃告交給與死者有關的人。報喪的人叫著“乃賈布”。
當今,在有條件的地方,人們則改用在報上登訃告的辦法了。但在城市里,逢有亡人,便有一個男子拿著鼓,敲著特殊的鼓點,喊著“真主的奴隸們,信仰真主吧!某某人去享受真主的慈悲去了!”
古埃及居民看到太陽每晚在西方落下去,次日清晨再從東方升起來,周而復始。他們就認為生命也像太陽一樣,死亡只是暫時的離去,因為相信有來生,所以當時不管貧富都崇尚厚葬。古埃及民居多用磚木甚至蘆稈建造,只有墳墓才用石頭,他們把住宅看作旅舍,而把墳墓當成永久住宅。他們習慣在墓里描繪燦爛的人生細節(jié),祈求來世能這樣生活。
開羅舊城東南部有座"死者城",從伊本·圖倫清真寺一直往南就到了這片聞名遐邇的墓地。說是墓地,但地面建筑與普通住宅無異。這些房子大都建于13-15世紀,每戶門框上寫著墓主姓名。房子款式陳設能反映死者的身份及貧富。那些先賢和王公貴族的房子多為拱頂石刻,有的還帶花園和三層高的宣禮塔,平頭百姓則是磚墻圓頂甚至土墻坡頂?shù)群喴追俊0<叭私y(tǒng)稱這種房屋為"赫什",這里還有門牌和街名。當年埃及人的喪事與遠古比已趨簡約,但葬禮結束后死者親人仍須在"赫什"里守靈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