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興化民俗(5)
坑爹的生活
初四大歲尤隆重
正月初四,按古例有:孩童捧神像,由車鼓隊跟隨到各家各戶募取木柴,名為“為菩薩乞柴”。新嫁女或少婦捐送“柴火錢”,捧像的孩童則回贈娘媽頭上的一束花,保佑其早生貴子。名曰“娘媽請花”。傍晚集柴于社廟前焚燒,開始接神儀式。一旦柴木燒成炭,各家爭先夾炭回家,名曰“夾火母”。這些習俗都是中原遺風。
春節(jié),回鄉(xiāng),交織成不可抗拒的誘惑力,或許只有遠方的赤子才有這般刻骨銘心的體會。北宋那一年,身處京華開封府為官的蔡襄,千方百計向朝廷請了長假回鄉(xiāng)省親,可是,老天不作美,恰巧遇上風雪交加的天氣,道路泥濘,舉步維艱。蔡襄七趕八趕,到正月初四日還在半途,于是,他揮毫寫下《正月初四》這首詩,以表思鄉(xiāng)之愁:
今朝終見雪泥干,日薄云低又作寒。
家山千里何時到?溪上梅花正好看。
你看,千里迢迢趕路程,難道只為瞧一瞧楓亭溪上的梅花嗎?但是,初四日到了明代后期,卻別有一層含義。
民國《莆田縣志》載:“以倭寇之禍,各家皆未度歲,是日補行祭臘”。 正月初四,迎神;準備做大歲,例同除夕夜。仙游縣則是正月初五“做大歲”。因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興化府后,又于次年冬攻仙游縣城,黎民百姓流離失所。幸虧戚家軍趕到,百姓得以重聚。為此,劫后余生的仙游民眾俗定初五日重做大歲。
正月初五重拜年
正月初五,如同初一早,吃線面,然后拜年,游春、會客。整個“五日歲”期間,不掃地,要掃也是往里掃,不把財氣掃出門。不打駕小孩,即使摔破碗碟瓶罐,長輩見了也大聲叫“好!好!”。這一日,不能吵架、口角,即便是語言尖銳一點,老人也會說:五日歲就相吵,何時吵到三十暝。
明代在朝廷官任南京大理寺評事的黃仲昭撰詩道:
舉世逢春不解悲,春風應合笑人癡。
嘗春只說春光好,白發(fā)侵頭卻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