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施孤”習俗
巟繆哋承喏
“施孤”是潮汕農歷七月獨特的民俗活動。清《海陽縣志》便有“七月賽盂蘭會,謂之施孤,又曰普渡”的記載。據(jù)考,“施孤”是從佛教的"盂蘭盆會"演進而來的。佛經上說:“目連以其母死后,極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眾夏季安居終了之日(即農歷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即可解脫”。目連依佛教導,母親果然得救。后來此風到處盛行,在南北朝梁代時傳到中國之后,又注入了中國特色,特別是傳到潮汕,又演化成與佛教不同的施孤習俗。
在潮汕,施孤是通過用供品祭拜、誦經念佛、放焰口等形式,對無主孤魂、無依野鬼的進行施濟,然后把供品施給乞丐及貧困人家。時間也非固定在七月十五日,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況定在農歷七月之內??梢赃@樣說,潮汕的施孤是陰陽兼施,發(fā)展至現(xiàn)在,對陰間孤鬼的施濟已成為一種紀念方式,而更主要的是對陽間貧困人家的救助。
潮汕的施孤活動大多是以善堂組織,主體形式基本一致,但也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由于潮陽和平報德古堂是潮汕善堂的鼻祖,是故這里以報德古堂的施孤活動為例,對這項傳統(tǒng)民俗試作一番介紹。
報德古堂建于宋代,乃鄉(xiāng)民為紀念建橋造福桑梓的大峰祖師而建。該堂的施孤活動,是在七月初一“開孤門”,月終“關孤門”。所施的陰間對象,除平常的孤魂野鬼之外,還增加了南宋末年蒞和平抗擊元兵犧牲的將士,因而活動的思想性略再提高。
從七月初一“開孤門”開始,連續(xù)三天,報德古堂前開始搭孤棚做法事。孤棚一般是竹木結構,中座設天地父母神位。中座前面有水果山、甜飯山、白飯山、面包山和空心菜山,以及竹笠、餅食、米、甘薯、芋、衣服等日常食用物品,作為施濟時送給貧困戶。
孤棚面前吊有大幢幡一支,小幢幡四支,作接引孤魂之旗幟。大幢幡一般有二丈多高,直徑約有一丈。孤棚下面設有男女浴室,里面各放有洗浴桶、面盆、面巾、清水等物,讓孤魂沐浴清凈,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另外,還擺有用紙糊制的金山、銀山、草山、粟山、果山,以及各種糊制的生活用品作為送給孤魂用。
孤棚面前地面設有通天蠟燭。名蠟燭,實是苗兒竹夾柴干柴捆扎而成,因形如筒狀而謂之燭。
孤棚附近因地制宜搭有醮棚一個,供經師打醮普渡孤魂之用。醮棚對面,設有一個孤王位。孤王位中間寫有“孤魂臼子”,橫匾是“寒林所”,并配有對聯(lián):“接引四生登九品,提攜六道出三途”。相傳,這位孤王為漢朝武翰林出身,在一次平藩過程中,敗入山林,饑餓難忍,觀音菩薩見其正氣義勇,便賜桃、李果實各一顆,并暗示他吃桃便會奇丑無比,但卻力大無窮,吃李僅是充饑而已。為了平藩取勝,這位大將毅然選擇吃桃。果然,他吃后驟變得頭大如斗,肚大如鼓,牙長如象,十分駭人。當然平藩也就獲勝。因他形容已改,死后,觀音菩薩便賜他為“孤魂臼子”,統(tǒng)領眾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