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陽敖山廟會
德蘭君
敖山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尊奉佛教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在湘南有較大影響。二月十九日觀音生日、三月初三“三堂游船”祭禮、四月初八釋伽佛生辰、五月二十三日敖王生日,都是廟會盛事,以正月初二舉辦的迎春廟會活動聲勢最為浩大。
敖山廟會對促進人際交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2006年,敖山廟會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敖山廟在今湖南省耒陽市大市鄉(xiāng)大陂市圩至芭蕉圩之間,自耒陽市城區(qū)北行13公里,瀕臨耒水河邊,有圩場大陂市,古稱鰲山口,今大市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神話傳說 歷史淵源
據(jù)民間傳說,五代時期,敖山地方大鬧災荒,民不聊生,后漢高祖劉知遠親政愛民,帶領百姓度過大難,百姓遂尊奉劉知遠為圣帝。
清雍正二年(1724年),從敖河運煤至長沙、湘潭、岳陽等地的船舶,中途遭遇狂風大浪,船主便燒香求愿,船主求圣帝劉知遠保佑一帆風順。據(jù)傳圣帝有求必應,敖河風浪停止,帆船平安無事。后水陸民眾為紀念劉知遠威靈顯圣,把敖山廟改為敖王天子圣帝廟。從此,各地信士都稱劉知遠為敖王爺爺。
乾隆至同治年間敖山廟規(guī)模很小,到光緒二年(1876年),地方武舉劉香圃召集水陸民眾捐募資金,將廟宇大規(guī)模擴建,基建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上設前、中、后三殿和觀音堂,左右兩廂為僧房,中設南北閱禮臺,下設閻王殿(十殿),東西兩公館,中央大戲臺,外安四拱轅門,三殿成坪,三殿共有十六個白石立柱。直至民國初年,廟宇香火旺盛,兩廂僧人數(shù)十余人。廟會活動又恢復昔日規(guī)模。
1940年,日本轟炸耒陽,1944年耒陽淪陷,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廟宇冷落凄涼,僧人陸續(xù)離開,廟會也走向衰微。1953年,所有神像被摧毀,廟宇三殿改為糧倉。1972年,重建敖山倉庫。
1985年,三堂(敖山廟周圍六個行政村)民眾主動出錢出力,重建廟宇。同年底,廟宇主體工程建造成功,恢復廟宇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接著塑造敖王、敖母形象,恢復廟會活動。
1996年新建東西兩側牌樓、大雄寶殿五十多尊佛像。2001年,敖王、敖母和諸佛形象重新塑造。2003年重建戲臺、餐廳、食堂,改建十殿,雕塑神像。廟會期間,香煙沖天,禮炮隆隆,鐘鼓齊鳴。
敖山廟會每年有很多次進香活動,特別是正月初二的廟會活動,聲勢浩大。
每年正月初二,耒陽當?shù)亓鶄€行政村(共分為三堂二十三個船頭)的群眾2000余人天蒙蒙亮就起床,分別抬出三只紙船(上、中、下三堂各一只)至鰲山廟集中,朝拜神靈兩個多小時,當日上午八點鐘左右,銃炮齊鳴,鑼鼓喧天,三只船分成三支隊伍,按祖輩規(guī)定線路向各自然村巡游,相互團拜,共賀新春。
每只船由八人分兩班扛抬,每只紙船前后計有執(zhí)“壇竹”者一人,由村中福壽雙全之老者擔任,另有道士(師公)一人,大鼓一面,全鑼六面,姓氏旗一面,彩旗二面,大小號各二支,大旗十二面,排燈八盞,明鏡八舉,大香三十扎(香長2米一根),香爐二十個,香亭(焚柏香)二十個,放鞭炮者四至八人,鳳凰燈籠十三盞,踩高蹺者十二人,舞蹈隊二十人,舞繡球者二人,彩紙扎戲劇人物和景致十二至二十抬,另由數(shù)十人裝扮戲劇故事如《打漁殺家》《醉打山門》《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還有腰鼓隊四十人,龍燈四十到八十盞不等,花亭四人,女燈十二人,男燈二十四人,東方青帝青燈十四人盞,南方赤帝紅燈十四人盞,西方白帝白燈十四人盞,北方黑帝黑燈十四人盞,中央黃帝黃燈十四人盞,另有上百支鐵銃,鼓、鑼、二胡、笛子樂隊數(shù)十人,隊伍龐大,浩浩蕩蕩巡游于垌中阡陌和村莊之中。
紙船隊到了預定地點,即所謂“船頭村”時,村頭鞭炮齊放,由村中最年長且福壽雙全(即有兒有女,夫妻雙全)的老人,接過“壇竹”,將船迎進本村有神龕的“正廳屋”,將紙船架長凳上。旗隊、故事隊等亦在村子里停下,龍燈在禾坪上舞起來,上百桿鐵銃齊放,鑼鼓、樂器齊鳴。同時,村中婦女帶著小孩,老少一齊在紙船下鉆來竄去,一邊將紙錢往船里丟,一邊口里念念有詞,祈求平安有福、神靈保佑。道士亦舉行儀式,為本村驅瘟求福。其間,全村各戶將自家早已準備的香煙、茶水分發(fā)給游船隊伍中的每個人,還將包子、米粑等點心倒到游船隊伍的籮筐中,以便執(zhí)事人員享用。之后,抬船出村,朝另一自然村游去。這時又是鐵銃、鞭炮齊放,鑼鼓聲聲,震耳欲聾。
大約到下午五時,巡游完畢,各船隊趕到預定的野外地點。此時,大隊人馬陸續(xù)散去,單剩抬船的、放鞭炮的以及數(shù)百名放銃的人了,道士在敖河邊一塊較平的地上鋪上一層引火的柴草和紙錢,將紙船置于其上,由師公焚香跪拜敬祭天地、敖王之后,鞭炮和鐵銃再次齊鳴,道士一邊口念咒詞,一邊手執(zhí)火把,把船周圍柴火引燃,一時烈焰沖天,燃燒紙船,整個儀式結束。
敖山廟會是典型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廟會活動中包括唱戲、游船、舞龍舞獅等許多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藝術,對于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研究耒陽地方民俗文化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