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陜西榆林古城的歷史與文化(2)

    元亮

    2、白城臺

    白城臺位于榆陽區(qū)巴拉素鎮(zhèn)西南3公里,白城臺村東南約1公里處,西城墻外600米處為白城臺河,城址東南距榆林城40公里。1992年白城臺古城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城臺原名代來城,又叫悅跋城,始建于東晉前涼太元初(324年)。據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戴應新研究員考證,城乃赫連勃勃之父劉衛(wèi)辰所興筑,公元391年冬被魏太祖拓拔珪攻破,衛(wèi)辰死,其子直立鞮亦被擒于木根山(今寧夏鹽池北)。十二月拓拔珪進至鹽池(今寧夏鹽池縣),誅劉衛(wèi)辰余眾五千人。衛(wèi)辰第三子赫連勃勃窮級投奔薛干部。赫連勃勃,東晉十六國時期大夏的建國者,國都統(tǒng)萬城(今靖邊紅墩界白城子)。西夏(1038~1227年)在與北宋的對峙中,利用這座廢城駐屯軍隊,綏、米的戰(zhàn)事一旦吃緊,夏軍往往陳兵明堂川(榆溪河),該城是西夏左廂宥州的重要軍事?lián)c,從白城臺到明堂川騎馬僅半日路程,極為便捷。明代、清初,蒙古人在此駐牧,因此地有古城遺址,蒙民稱之“巴拉素”,意為“有古城堡的地方”。清乾隆年間,榆林長城內趙姓等漢民遷居到“白城子”東北不到1公里的地方,與蒙民合伙墾種“伙盤地”。民國后期,僅有居民20多戶。建國后設巴拉素鄉(xiāng)(公社),其制所一直在趙家峁村。1984年改設巴拉素鎮(zhèn)。

    白城臺城址略高于四周平地,輪廓清楚,平面略呈方形,北垣方向120度,城垣由粘度很強的白砂土逐層夯筑而成,收分明顯,縱斷面呈梯形,夯層厚8—13厘米,緊要處如城門、城角部夯層趨薄,僅有5厘米。由于強烈的西北風的侵蝕,以致東、西二垣有幾處被切斷成豁口,西垣北部北垣結合處的豁口最大,長達10米。城垣走向與靖邊統(tǒng)萬城基本相同,如東垣均為西南東北走向。

    城內外遍布小沙丘,城垣基部被其壅淹,殘高3—5米,厚12—15米,各垣長度分別為北垣465米,西垣480米,南垣470米,東垣最長為485米。

    城設四門,其部位均在各垣的正中地段,各門都設甕城,甕城內徑約20米見方,面積約400余平方米。北門內西側50米處,有一座登城的斜坡馬道,馬道上端寬6米,下端寬10米。原城垣四角建有角樓,起著加強城防的作用,現僅存基臺。城內被流沙覆壓,故街巷、衙署和道路布局不明。城內外散落有西夏時期白釉瓷碗殘片、宋代耀州瓷片、金、元黑瓷片等。2010年9~10月,省考古研究院對白城臺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局部勘探,城垣走向及輪廓大致清楚,除西門外,其它三座城門已被沙漠覆蓋。經鉆探得知,白城臺城垣為方形,四面各有一門,四門均位于城垣中部,城內地層已遭農田基建破壞,局部區(qū)域20厘米以下即為純沙層。未發(fā)現外郭城、護城壕。白城臺構筑材料、方式、形致、城垣走向與靖邊統(tǒng)萬城基本相同,它對研究我國的民族史、軍事史和建筑史上都有著較大的意義。

    3、榆林城

    榆林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為榆林市政府所在地。古城東依駝峰,西臨榆溪,南有榆陽河,北有紅山,西有黑山,東依駝山,被譽為二水環(huán)繞、三山拱翠。榆林城在明洪武二年(1369)為榆林莊,屬綏德衛(wèi)屯所。正統(tǒng)二年(1437)為榆林堡,正統(tǒng)七年(1442)始為榆林城。據清道光二十一年《榆林府志?卷二十一》載:“孝宗弘治初總督都御史王越疏奏,國初洪武二年定陜西,設綏德衛(wèi),屯兵數萬守之,撥綏德衛(wèi)千戶劉寵屯治榆林?!庇帧罢y(tǒng)二年守將都督王禎始請榆林城堡?!庇终y(tǒng)七年(1442)“六月用總兵巡撫議,依界石一帶山勢隨其曲折產削如城,高二丈五尺?!泵鞒苫吣?1471)都御史王銳建置榆林衛(wèi),成化八年(1472)都御史余子俊于舊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衛(wèi)指揮使司,成化九年(1473)將延綏鎮(zhèn)治由綏德移駐于此,延綏鎮(zhèn)因此也稱“榆林鎮(zhèn)”,榆林遂成為明朝九邊重鎮(zhèn)之一。

    后因城區(qū)局促,前后經過三次大規(guī)模擴建,即“三拓榆陽”。第一次: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巡撫黃黻將原堡城向北展筑,城周約六里。北城上建有二層敵樓,叫鎮(zhèn)榆樓,城下未開北門,東門叫威寧門,西門叫廣榆門,這次展筑的城垣,俗稱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巡撫熊繡將城垣由南門又向南擴展至凱歌樓,新擴城周約七里。凱歌樓為南門(原懷德門),增設西門叫威門,東門叫振武門,城周達十三里,這次展筑的城垣,俗稱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延綏鎮(zhèn)總制鄧璋,因南關外人煙臻集,店鋪櫛比,奏筑南關外城,將南城推至榆陽河沿,新擴城周十三里。筑起南門,叫鎮(zhèn)遠門,并設西門二,北叫龍德門,南叫新樂門,這次展筑的城垣,俗稱南城。

    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巡撫王遴筑南門邏城,始把南城墻推到現址。在此之前,城垣多為土筑,嘉靖、隆慶年間(公元1522年~1572年),巡撫張珩、邵光先,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1619年)巡撫宋守約、王汝梅,總兵傅津、賈國忠等,相繼以磚包砌,加固城壁。當時城內建有大樓15棟,腰鋪47面,城門7座。城東西長約3250米,南北長約1212米,周長8924米,城垣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從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歷代駐榆官員對榆林城垣屢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繼完成全城墻外部的青磚包砌。

    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東城門兩座,即威寧門、振武門;南城門一座,即鎮(zhèn)遠門;西城門四座,即廣榆門、宣武門、龍德門、新樂門;北城垣無城門;中部建有鎮(zhèn)北樓,加上各城門樓,城墻四角樓及東城上的訊敵樓、觀遠樓,全城墻上共建有城樓14座。城門均為磚砌拱券式,門洞上額鑲有門匾,頂部均建有二層敵樓,東門、南門有甕城,并設千斤閘和呈“品”字形的投火器孔。東城墻上建有紅磚砌筑的文昌樓,為全城的制高點。清代由于民族政策的改變,榆林城的軍事作用逐步降低,城池建設處于停滯狀態(tài),并由于沙漠南推的影響,城池北部進行了一定的收縮,最終形成當前的城池格局。這一階段的修建活動主要集中在城樓建筑和城墻修葺。

    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沒,時值關中等地回民造反,道憲常瀚令棄北城,在廣榆門東西縮筑北城墻,長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次較大規(guī)模地修整加固城垣。民國時期主要結合軍事防御需要對城墻進行了一定的修補和改造。直到民國年間,榆林城墻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積2.01平方公里。

    今年3月我們對榆林城進行了調查,榆林城池地處半山半川處,東高西低,平面呈刀幣形。城墻外包砌磚石,內墻不包磚,上設垛堞,有望孔、射口、懸眼。城墻頂部為20多公分厚的灰渣墊層,上鋪青磚海墁,內墻每隔數百米磚砌出水槽。城墻內夯黃土,夯層厚16—20厘米,外墻基礎砌5層條石,其上大城磚用白灰砌筑,由下至上收分。

    2003年,由我負責維修榆林西城墻中段外墻,發(fā)現數十塊舊城磚,上有模印楷書陽文“北、城、流”等文字。城墻隨地形修筑,城墻底寬15米,頂寬9米,高12米。尺寸與清譚吉璁《延綏鎮(zhèn)志》的記載:“萬歷元年(1573)巡撫張守中修高筑厚,頂闊三丈,底闊五丈,高三丈六尺。”基本相同。原南城墻長1060.4米,西城墻長2124.5米,北城墻長1168.9米,東城墻長2435.5米,總長6789.3米。現存城墻總長5677.8米,城門四座:北門廣榆門、南門鎮(zhèn)遠門、東門振武門、小西門新樂門(已殘)。東南城角建二層高的魁星樓(已殘)。筑城時隨地形不同,加設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有十二處。榆林城內建筑風格具有典型明清風格,兩條主街道大街、二街從南至北直通全城,從明成化八年(1472)起,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到民國十年(1922),從南大街至北大街先后建有樓閣六處:文昌閣、萬佛樓、新明樓、鐘樓、凱歌樓、鼓樓,被譽為“六樓騎街”,構成主要街景。城東部至南向北建有佛寺、道觀、宗祠,形成東山古建筑群。城內大街店鋪林立,均排列南北大街東西兩側,多為硬山式磚木構架瓦房,單脊雙坡,青磚山墻,檐下板扇門面,面闊3—5間。

    外觀一層.內分二層,上層一般為低矮木閣,僅存放貨物,亦有少數雙層雙檐閣樓店鋪。在城內有比較知名的老字號店鋪100多家,分布在二十一個行業(yè),主要有邊商行的“天成永”,皮行的“福源長”,銀匠爐的“萬鎰爐”,典當行的“廣益當”、“大有當”,錢莊的“通元號”,官錢局的“富泰官錢局”。藥行明代的“積善堂”,清代的廣濟堂”、“萬全堂”,民國年的“育德藥房”、“華康藥房”。

    飲食行的“珍味樓”、“鴻賓樓”、“異香樓”等,雜貨行的“萬盛永”、“永順張(鹽店)”,釀造行的“福泰祥”、“和順長”及民國年“麟書醬菜園”等。城內有與大街、二街相垂直,貫通東西南北的巷道78條,巷道以人物命名的有李學士巷、呂二師巷;以古建筑命名的有萬佛樓巷、新樓巷;以寺廟命名的有普濟寺巷、三官會巷;以地貌命名的有水圪坨巷、沙溝巷;以植物命名的有芝圃巷、葦則巷;以市場命名的有掛面市巷、肉市巷;以商品命名的有豆腐巷、曹臘肉巷;以官署命名的有縣官巷、鎮(zhèn)署巷;以水泉命名的有普惠泉巷、水橋畔巷;以動物命名的有五虎莊、繡雞巷等。

    城內的四合院排列有序,均效仿北京古代建筑風格,有獨式四合院、兩院式四合院、穿院式四合院、毗連式四合院,現城內保存較完整有97處,列為重點保護的有8處。這些建筑講究對稱布局,房屋水磨磚墻,飛檐斗拱,雕梁畫柱,五脊六獸,榆林城被譽為“小北京”。只流行于榆林城內的“榆林小曲”,是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由隨軍塞上的江南藝人傳到榆林,再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而形成的一種俚曲,到現在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陜北民間音樂的一支奇葩。

    1986年榆林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2年榆林城墻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榆林衛(wèi)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