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民俗民風(2)
陽冰君
太平鼓
在撫寧縣民間廣泛流行的太平鼓,據(jù)說已有千年歷史。
太平鼓是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北京、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青海、寧夏等地的漢、滿、蒙古等民族中間。
撫寧太平鼓是流傳在撫寧城關和撫寧南部、東部廣大地區(qū)的一種民間舞蹈,其鼓面多書有“天下太平”四字。撫寧太平鼓的表演樸實無華,生活氣息濃厚,簡單易學,且道具制作簡單,材料廉價易尋。
撫寧太平鼓主要參與者是農(nóng)村婦女。撫寧縣海陽鎮(zhèn)南街村的婦女胡靜賢,12歲學打太平鼓,鼓點嫻熟,舞步優(yōu)美,1954年曾應邀到河北省藝術學校傳授太平鼓技藝,并在她的指導下編創(chuàng)了《太平鼓舞》,第一次將太平鼓藝術搬上了舞臺,演出后受到觀眾的極高評價。
太平鼓要追根溯源,必須要提到薩滿教。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產(chǎn)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肅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都有信奉薩滿教的記載。近代北方民族如滿、蒙古、赫哲、鄂溫克、哈薩克等也都信奉薩滿教或保留一些薩滿教的遺俗。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人們把各種自然現(xiàn)象與自身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主觀意識賦予自然現(xiàn)象以靈魂,從而對一些不可理解的自然現(xiàn)象恐懼、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他們認為,世間一切事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教在舉行宗教活動的儀式上,薩滿(薩滿教宗教儀式的主持者)使用神案、腰鈴、單鼓、鼓鞭等很多法器,這些法器上都刻繪有各種神的圖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單鼓上都刻繪有色彩豐富的神靈面具。薩滿跳神所用的神鼓就是單鼓,在薩滿教中稱“太平鼓”。清代“單鼓”在東北廣大地區(qū)的漢族和漢軍旗人中流傳很廣,應是脫胎于滿洲薩滿跳神用的單鼓。
2003年1月27日,國際薩滿學會主席霍帕爾先生在與中國薩滿學者舉行學術座談時,我國薩滿專家劉錫誠和李稚田同志說,“中國北方的太平鼓也是從薩滿文化脫胎來的,它在邢臺、邯鄲都有表演。”可見,現(xiàn)在在我國北方流行的太平鼓是與薩滿教薩滿跳神用的神鼓是分不開的。我國北方太平鼓有舞蹈、有歌唱,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遍詞,民間藝人稱之為“唱繩”。又跳又唱是太平鼓前期的表演形式,也是脫胎于薩滿跳神而來,后來太平鼓逐漸演變成只跳不唱了,太平鼓成為了舞蹈的擊打伴奏樂器和舞蹈表演的道具。
昌黎民風淳樸,習俗眾多,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人民生活。至今還保留著過“百歲”、“做壽”等習俗。
百歲:生小孩時,通知娘家和親友,有過三天、七天、十二天、滿月之說。慶賀十二天或滿月時,親友攜帶禮物前來祝賀。娘家還要送大米、芝麻、豬腿、雞蛋和小孩衣物等,到一百天還要作“百歲”。
做壽:一般人家做壽辰,只在生日那天家人聚餐一次,不舉行任何禮儀。但到六十五、六十六、八十歲時,親友都來做壽,祝壽日期分別在正月初五、初六、初八。親友送壽桃、壽面、壽酒、豬腿或豬肉等禮物。
昌黎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鄉(xiāng)”美稱。昌黎是全國有名的文化先進縣,以昌黎“三歌”(民歌、吹歌、地秧歌)聞名全國,尤其是昌黎地秧歌多次在國內(nèi)外獲得大獎,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地秧歌之鄉(xiāng)。
戲劇、曲藝方面有:蹦蹦戲、蓮花落、評戲、京劇、話劇、歌劇、皮影。
音樂、舞蹈方面有:昌黎民歌、吹歌、地秧歌(昌黎三歌)。
工藝美術方面有:繪畫、雕塑、印花布、皮影人、扎彩、花燈、布老虎、刺繡、剪紙、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