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地秧歌與“秦王破陣樂”(2)
笑寒子
第二、汾陽地秧歌至今保存有古代武士形象。
《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一書認為:“汾陽武場地秧歌,演員角色造型獨特,其舞蹈形式由武術動作和勢法演變而來,表演套路豐富,變化多端,主要有開場大陣、二龍出水、蛇褪皮、蒜辮子、單勾心、十字花、三十六連勾、兩條龍雙引等?!?/p>
“汾陽地秧歌隊共有十二人參加,稱為十二角身。四個磕花棒的、四個打鼓的、四個篩鑼的??幕ò舻挠墒绦l(wèi)們裝扮,打鼓的由太監(jiān)們裝扮,篩鑼的由宮女們裝扮。因此,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屬武術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時時處處表露出一種不安分的調情舉動”。
這種風格告訴我們三大信息,其一,地秧歌是唐代的宮廷音樂“磕花棒的由侍衛(wèi)們裝扮,打鼓的由太監(jiān)們裝扮,篩鑼的由宮女們裝扮”。其二,地秧歌表現的是戰(zhàn)地攻守形象,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即:“一招一式都屬武術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時時處處表露出一種不安分的調情舉動。地秧歌的隊形變幻也融進了兵家陣勢的演變,號稱十二套路”。其三,地秧歌是唐太宗最喜歡的音樂。民間故事講“唐太宗時,四海平定,天下歸心?;噬祥e暇無事時,便??刺O(jiān)、宮女、侍衛(wèi)們在一起表演一種叫秧歌的打擊樂游戲”。
這不正是“被甲持戟”的活化石嗎?可以認為河東地方舞蹈到了長安后,經過宮廷樂師的再創(chuàng)造,改編成“秦王破陣樂”,又由汾陽王的后人帶回汾州。于是今天的地秧歌才那么根深蒂固,那么古怪撩人。
第三、唐代李世民河東平定劉武周,河東汾州士兵曾喜極而泣創(chuàng)造秦王破陣樂。
山西,唐時稱“河東道”,唐朝后期設河東節(jié)度使,治所均在太原。唐武德初年,李唐天下未穩(wěn)定之際,劉武周起兵朔州,唐朝在并州以南、晉州以北的城池全部淪陷,僅余西河(唐浩州州府后改曰汾州,即今山西汾陽市)一座孤城。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記載:“先是,劉武周屢遣兵攻西河,浩州剌史劉贍拒之;李仲文引兵就之,與共守西河。及裴寂敗,自晉州以北城鎮(zhèn)俱沒,唯西河獨存?!薄皠⑽渲軘倒ズ浦荩瑸槔钪傥乃鶖?。宋金剛(劉武周大將)軍中食盡;丁未,金剛北走,秦王世民追之?!逼D苦卓絕的浩州保衛(wèi)戰(zhàn)打了一年多,浩州城中只有“濁酒,脫粟飯”,終于為李世民戰(zhàn)勝劉武周贏得了時間?!顿Y治通鑒》記載:“世民帥精騎擊之,出其陳后,金剛(劉武周大將)大敗,斬首三千級。金剛輕騎走,世民追之數十里,至張難堡。浩州行軍總管樊伯通、張德政據堡自守,世民免胄示之,堡中喜噪且泣”。
經過兩年多艱苦戰(zhàn)斗,浩州(汾州)軍民在見到秦王李世民的時候禁不住“喜噪且泣”,真是又哭又鬧又唱又跳,與所謂“太宗之平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于道,軍人相與為秦王破陣樂之曲”完全一致,一首著名的唐代舞蹈就這樣誕生了。
綜上所述,武德年間劉武周叛亂時期,河東將士經歷了艱苦卓絕的西河保衛(wèi)戰(zhàn)為平定叛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太宗平定劉武周后,河東道浩州(汾陽)守軍喜極而泣,“歌舞于道,軍人相與為秦王破陣樂之曲”,后被“編樂府”成為唐太宗最喜愛的宮廷舞蹈。民間相傳后來郭子儀封為汾陽王后,將京城里的舞樂復帶回汾州,成為汾州地秧歌。唐舞蹈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雖然有些變化,但是基本形式還是武術陣式。至今,所有汾陽地秧歌的隊旗都是一個巨大的”帥”字旗和龍頭。
希望有關專家早日給以鑒定,從而對這一活化石式的舞蹈給以必要的宣傳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