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五大名人故居(2)
稚終
壽山后裔故居
居住在齊齊哈爾的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民族英雄耳熟能詳:壽山姓袁,字眉峰,漢軍正白旗人,明末兵部尚書袁崇煥第七世孫,清代黑龍江將軍,著名愛國將領。壽山之父富明阿為吉林將軍,軍功顯赫,壽山之弟黑龍江鎮(zhèn)邊軍馬隊統(tǒng)領永山在中日甲午之戰(zhàn)中作戰(zhàn)勇猛壯烈犧牲。
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時任黑龍江將軍的壽山,面對俄軍壓境情況下,臨危不懼,陳兵布防,指揮官兵、義和團英勇抗俄,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寡不敵眾而敗,在沙俄圍城之時,誓死不降,英勇救義。壽山長子袁慶恩,字少峰,生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曾在今建華區(qū)光華街5-2、3號居住。1982年,在該住宅正房東窗戶上坎,曾發(fā)現(xiàn)民國2年(1913年)北京政府大總統(tǒng)授予袁慶恩襲職封軸。該故居三間,青磚瓦頂,建筑面積為112平方米,現(xiàn)住有兩戶居民。
現(xiàn)存故居面南背北、東西走向、共三間正房建筑面積112平米。整個建筑由青磚砌成,堅固保暖,建筑的外墻東面兩角各有一方柱狀凸起,上面有不知是刻蝕的還是燒鑄上的圖案。西面的外墻兩角被鄰近所建房屋擋住不可見,想必也同東面的兩角一樣也有相同的方柱狀凸起和圖案吧。人字形屋脊魚鱗狀疊排著一層層的青瓦,屋脊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向上卷起的飛檐,雖已殘破但舊貌猶存,屋脊最下端一層滴水檐的屋瓦別具特色:屋瓦帶有標記、大約在中部呈一定角度向下彎曲,其作用大概是防止順瓦流下雨水飛濺到更遠的地方。歷經(jīng)百余年的風雨,青磚已經(jīng)被蝕刻了棱角、屋瓦也已殘缺損毀不全,但青磚緊密、屋瓦層疊,故居依然堅固如初。
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qū)東二道街123號,有一座“前出檐后出廈”的四合院。這座老宅子,門楣、窗楣都有好看的磚飾,古樸間透著一種靈秀,顯示著它的與眾不同。據(jù)說當初這座老宅子規(guī)模非凡,有高大的院墻和門房,院子里有花花草草點綴,尤其在下雨的時候,人們沿著廊檐從東屋到西屋,可以任意到達院子的每一個角落,既不用擔心被雨打濕衣衫,也不必擔心濕了鞋子。
小慶主事故居
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qū)東二道街123號,有一座“前出檐后出廈”的四合院。這座老宅子,門楣、窗楣都有好看的磚飾,古樸間透著一種靈秀,顯示著它的與眾不同。據(jù)說當初這座老宅子規(guī)模非凡,有高大的院墻和門房,院子里有花花草草點綴,尤其在下雨的時候,人們沿著廊檐從東屋到西屋,可以任意到達院子的每一個角落,既不用擔心被雨打濕衣衫,也不必擔心濕了鞋子。
據(jù)原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古籍部主任王洪生介紹:這座老房子原先是個學校,康德十年時,它的全名是仰正古昔學社……這座曾經(jīng)做過學校的老宅子就在果氏故居的北鄰,說是院落其實已無院可談,現(xiàn)在是七、八戶人家擠在這里,先后增蓋了大小不一的倉房、偏廈,塞滿了本應屬于院落的大部分空間。老宅子的建造時間估計為清末民初,至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整個建筑按座北朝南配置,建筑風格與其它清代建筑略有不同,融合了一些西式建筑特色。老宅子的屋頂為歇山式四坡水的形式,屋脊設有傳統(tǒng)的建筑裝飾,正房和東西廂房檐下均有前廊,正房前廊的兩側設有同山墻一體的券門,門窗上方有弧形凸起的砌筑作為裝飾。所有帶格子的玻璃門窗都裝上了金屬合頁,同現(xiàn)代門窗大體相同,估計在當時已算得上進步了。歇山式四坡水的老房子,在齊齊哈爾的舊建筑中比較少見,這座老宅子原有的建筑也僅剩有上房、東西廂房、東西配房、門房,共六棟,大體還算完好,透過斑駁的印痕依稀間可以感受得到其當初的風韻神致。
老房子的命名說不清楚,我們便從這名稱的來歷著手。通過查找文獻資料,我們了解到,其實“主事”是個官名。在中國古代北魏時期就設立尚書主事令史,為令史中之首領。隋代也稱主事,是雇員性質,不在正規(guī)職官之內。金、元以后又開始用士人,明代以后定為各部司官中最低一級的官員。清代沿用這個稱謂,士人考中進士后要在官府成為正式的辦事員,就必須“先補為主事”,然后遞升員外郎、郎中,官階為正六品。其他官署如內務府、理藩院也設有主事。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仍于國務院秘書廳、各部及駐外使館中設主事,是政府行政當局委任職的文職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