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修族譜習俗
熱情在退燒
長久以來,客家人有編寫譜牒的習俗,民間稱為修譜。
譜,也稱族譜或家譜,它是記載一姓或一族、一房世系為中心內(nèi)容的表冊文書。蘊藏著豐富的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地名學、經(jīng)濟史、人物傳記及地方史資料,是客家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族譜內(nèi)容大同小異,它主要記敘本族的遷徙時間、地點以及輾轉(zhuǎn)行程的路線;記載名人傳略,包括他們的學位、官職、事跡等;還有民族的興衰、社會變革、病禍災異等。
族譜一般分為八開、六開,也有四開本,版式基本上是豎排,多采用木刻活字排版,也有石印版,大都用本地土紙(毛邊紙、玉扣紙)印刷。
族譜的特色之一,即制訂字輩,派名、派行,這是民間一種獨特的傳統(tǒng)取名方法。
族譜中還立有家規(guī)。其內(nèi)容大都相同,即將遵守國法、團結宗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崇師長、重教興學、和睦鄉(xiāng)鄰、勤勞節(jié)儉等為人處事、傳統(tǒng)禮制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形成條文,刊印譜中,以此來約束、教育、激勵族人。這是客家人傳統(tǒng)美德和家教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贛南的自然村,相距都較近,多數(shù)自然村是一村一姓,也就是客家人謂之的同一宗族。不少自然村的村名都掛上姓氏標志,如楊家、盧屋、王家寨等。客家先民因戰(zhàn)亂或災荒等被迫告別中原故土,千辛萬苦流徙到贛南后,即尋找一地安頓定居,拓墾生息??图胰藦囊茐ǖ钠D辛生活中深深體驗到,人多力量大,無論對外抵御侵犯,或者對內(nèi)發(fā)展生產(chǎn),人多團結都是第一優(yōu)勢。
各姓氏宗族皆設有宗祠。宗祠是“慎終追遠”、思親奉祖、祭祀活動的場所,一般是宗族集資興建的。祠堂建筑形式似宮殿,飛檐翹脊,山墻朱門,正門上方書以“×氏宗祠”或“×氏家廟”,室內(nèi)雕梁畫棟,分上廳、下廳,上廳是舉行祭祀的場所,正中設有神龕,歷代祖先序排于上,下廳可搭臺演戲。每年清明、冬至,在此祭祀、演戲、聚餐,上午舉行祭祀,中午聚餐,俗稱“吃公堂”,下廳演戲,可邊吃邊看。人多往往會受限制,或男或年歲限,惟讀書人一律參加,而限外人只可一旁看戲。各姓氏宗族每隔三四十年修一次族譜。修譜印成,木箱收藏,接發(fā)譜要舉行隆重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