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酒曲
南辭
神木酒曲,主要流行于陜北地區(qū),是當地廣大群眾喜聞樂唱的一種民間歌曲,并且和群眾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酒就有曲,無曲不飲酒,無曲不成宴,已形成這里的飲酒習俗和一種文化特色,伴隨著這種習俗而產生的神木酒曲更是當地值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陜西省的神木縣自古就有飲酒的習俗,這是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huán)境決定的。
其一,這里屬于北地邊關,氣候寒冷,人們常常用酒來御寒,所以飲酒的習俗就流傳開來。家里來了客人或是親友相聚,都少不了飲上幾盅。
其二,歷史上神木屬于邊塞軍事重鎮(zhèn),唐未五代時期特別是北宋時期,這里一直是西北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為了抵御外敵,神木籍抗遼英雄楊家將帶領當地群眾與外敵展開了英勇的戰(zhàn)斗。面對戰(zhàn)爭帶來的死亡和饑餓,人們?yōu)榱斯膭艍涯?,把酒作為壯膽的興奮劑,大碗大碗地喝酒,借著酒勁沖鋒陷陣,消滅敵人。所以喝酒之風遍及各地。
其三,神木地處晉陜蒙三省交匯之處,為了生存,各地群眾經常到神木進行農副產品貿易往來,在交往中,人們將各地的風俗習慣也相互傳播。特別是內蒙人飲酒豪爽的性格,對神木人影響極大,大塊吃肉,大碗飲酒的習俗一直影響至今。
在長期飲酒的過程中,人們除了用語言交流以外,便開始吟唱,邊飲酒邊唱酒曲,而且把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感情,都用酒曲表達出來,既表達了心意,又享受了歡樂。所以酒曲源源不斷地流傳和發(fā)展起來。
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主席轉戰(zhàn)陜北時,曾對身邊的同志們也說“神木人能喝酒”。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神木人飲酒更是遠近聞名,酒曲熱潮如波浪一般,漫過神木的土地,飄向遠方。
后來,人們把喝酒和唱酒曲引用到了新婚嫁娶和歡慶的酒席上。不論是鄉(xiāng)村還是城市,不管是干部家庭還是一般民眾,誰家辦婚事或是有喜慶之事,都要擺酒宴,都要飲酒唱曲。酒曲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多。飲酒唱酒曲,成為這里的一種文化特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來往客商的不斷增多,飲酒唱曲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風尚,多種酒宴越來越多,不僅愉悅了當地人的心情,也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外地人。
唱酒曲必須設酒宴,俗稱“酒攤場”。必具的船具有酒桌、酒凳、酒壺、酒杯、酒盤、筷子、菜碟、茶具等。這些器具擺好以后,再上酒、煙,各種涼菜、炒菜,最后上飯食。邊喝、邊唱、邊吃。主家開始敬酒唱得最多的酒曲有:“風塵塵不動樹梢梢擺,什么風把親親刮將來。雙手手敬你酒一杯,喝了酒兒表心意”等。對酒曲則要根據對方唱的內容來對,內容無所不包,酒曲大致可分敬酒曲和對酒曲,再細可分敬酒曲、對酒曲、勸酒曲和辭酒曲。
神木酒曲的主要特征有三個:
一是曲調自由活潑。歌者可根據表達的內容來選擇。主要曲調有山曲調、民歌調、蠻漢調、信天游和傳統(tǒng)酒曲調。
二是句式靈活多變。根據內容和曲調,可以是二句一段、或三句四句為一段。也有敘事性長段。
三是即興編唱。歌者可根據眼前的具體環(huán)境和人物情景隨編隨唱,展示歌者的知識、才藝和即興編詞唱曲的能力。
神木酒曲即是人們心情傳遞的媒介,又是人們藝術欣賞的美餐,更是人文歷史的記錄和展示。它激勵著人們團結友愛、消除憂愁、奮發(fā)向上。凡到過神木的客人,都驚嘆神木人的酒量,更驚嘆和迷戀神木的酒曲,那一聲聲悠揚傳情的酒曲,使他們一個個如癡如醉,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