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宴席曲
亂世浮華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禮、喜慶、伊斯蘭節(jié)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稱“家曲”、“菜曲兒”。廣泛流傳于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qū)。分為表禮、敘事曲、五更曲、打蓮花、散曲等五類。這些宴席曲涵蓋了回族群眾數(shù)百年來生產、生活、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歷史,可以說是全景式表現(xiàn)回族歷史的音樂史詩,是研究回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資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回族宴席曲廣泛流傳于青海、甘肅、寧夏,是純粹的回族音樂。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傳的“散曲”演變而來。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調的色彩,同時,又吸收了中國西部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其曲調風格幾乎涵蓋了西北民間音樂的特點,并且保留著元、明、清時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貌。
回族把結婚辦喜事稱為“吃宴席”,專門在婚宴或其它喜慶場合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也叫“菜曲兒”。演唱宴席運用的是娓婉、細膩、活潑、優(yōu)美等聲腔,有時竟至哀婉凄切。演唱時一般不要樂器伴奏,全憑豐富的聲音、表情,載歌載舞,伴有舞蹈動作取得感人的效果。宴席曲既長于抒情,又善于敘事,優(yōu)美樸素,人們參加回族的婚禮,喜慶伊斯蘭節(jié)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作客,常常會聽到優(yōu)美的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調大都婉轉又而柔和,歌詞優(yōu)美而又動聽,節(jié)奏歡樂而又輕快,氣氛喜慶而又熱鬧。演唱者邊歌邊舞,有時唱到動情處不期然間眾人會齊聲而合,使每個參加婚禮的人都如癡如醉,其樂融融。為新婚典禮錦上添花,喜中加樂。除了歡快、風趣、喜慶的一面,宴席曲的靈魂在于它所攜帶的濃濃的憂郁。
宴席曲的曲調近似“花兒”,但是不同與“花兒”,可以說是“花兒”的姊妹歌。
許多人把宴席曲和“花兒”混為一談把宴席曲歸入“花兒”的范疇?!盎▋骸焙脱缦紫仍诮蟹ㄉ暇褪怯袇^(qū)別的。臨夏地區(qū)的各族群眾把“花兒”叫做“野曲”,把宴席曲叫做“家曲”。所謂“野曲”包含有以下幾種含義:
1、“花兒”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不準在家里、村莊里唱;
2、“花兒”大部分屬于情歌,內容比較“野”,在家里唱或在村莊里唱人們都認為是“有傷風俗”,不倫不類;
3、“野曲”是“花兒”的原始名稱。所謂“家曲”就是允許在家里、村莊里演唱的歌曲。但凡是“花兒”家鄉(xiāng)的人們,都知道這些規(guī)矩,都講究這個風俗。就是宴席曲,一般也是在喜慶的日子里,才能進行演唱,平常隨便不唱;
4、“花兒”和宴席曲的歌詞結構也是不同的。“花兒”的歌詞結構有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三種,它的格律嚴密,結構獨特,例如四句式的“花兒”如下:
上河里洗的是綠白菜,下河里水綠者下來。想起了阿哥的大身材,不由己淚滾者下來。
前兩句比興,后兩句抒情;一、三句結構相同的葉韻,二、四兩句結構相同的葉韻。五句式、六句式的“花兒”也是四句式的發(fā)展。而宴席曲不論是四句式、五句式還是六句式都與同句式的“花兒”不同,如四句式的宴席曲《王哥》:八月里到了八月八,我連王哥拔胡麻,王哥一把我一把,王哥不拔我不拔!
“花兒”的一、三兩句式單字尾,二、四兩句式雙字尾;中間的襯詞、虛詞是根據“令”的不同而變化的,各不相同;而這首宴席曲是單字尾,中間沒有襯詞、虛詞,四句都是敘事。此外,宴席曲中還有兩句式和多句式的歌詞,“花兒”中是根本沒有的;
5、在曲調上“花兒”和宴席曲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盎▋骸钡那{高亢豪放,起伏不平,帶有拖腔長而自然,旋律獨特,鄉(xiāng)土氣息很濃,只要熟悉各種“令”調就可以做到一首旋律用多種歌詞來唱,節(jié)奏不適合舞蹈;而宴席曲的曲調婉轉柔和,優(yōu)美輕快,瀟灑抒情,節(jié)奏性強,很適合于舞蹈。所以,能否舞蹈也是區(qū)分宴席曲和“花兒”的重要標志之一;
6、在內容上“花兒”和宴席曲也有不同之處?!盎▋骸笔窃谝巴飧璩?,它的詞義明朗,可以直接間接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情;宴席曲卻不是那樣的,歌手只能演唱傳統(tǒng)的愛情故事,要是歌手的言詞不正規(guī),就會遭到主人的指責。
宴席曲的由來
宴席曲產生的時代像“花兒”一樣無史料可查,我們只能順沿著我國詩、詞、曲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回族形成的歷史背景,來追溯它的淵源。
回族形成的時代,正是我國唐詩、宋詞、元曲產生并十分昌盛的時期。當時的民歌對詞、曲的產生和發(fā)展其影響應當是十分重大的。早在南北朝和唐宋時期的文化大交流中,已有外域少數(shù)民族的許多民歌與音樂流傳內地,很快與中原民歌合流,成為一種嶄新的音樂體系。后來,這種民歌音樂傳入宮廷,因為主要用于宴飲間的歌舞,故稱“宴樂—燕樂”者便是詞的淵源。
到了宋末元初,我國南北方流傳的民間小曲更為興盛,它不但具有詞的特點,而且音調豪放跳躍,旋律歡快熱情。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引起了許多詩人、詞人、曲人的極大注意,他們從這些民謠小曲中,吸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yǎng),經過加工提煉、篩選并創(chuàng)作出很多著名的曲牌,構成了斑斕奪目的“元曲”,依據詞、曲的發(fā)展和現(xiàn)在殘存的宴席曲曲調、曲文來看,回族宴席曲就是產生于當時的一種民族民間“散曲”。
說宴席曲是一種民族民間散曲的依據是它只有唱詞、舞蹈動作,沒有人物故事,不分場次,沒有樂曲伴奏,純屬清唱。它既不同于一般只唱歌不跳舞的民間歌曲,又不同與戲曲雜劇,而是一種特定條件下載歌載舞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另外,在部分宴席曲中還有類似“花兒”一樣的襯詞、虛詞,這一方面說明了它與“花兒”有著相同之處,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它同名家寫曲的不同特色,真實的反映出了當時的民族民間散曲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