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墻下關帝廟
煙花巷陌
在山西夏縣有一座不被許多人熟知的關帝廟:墻下關帝廟。這是山西最大的村級關帝廟。
墻下村位于夏縣中心路沿線,裴介鎮(zhèn)北部,距縣城5公里。墻下村關帝廟,始建于明代中期。雖然只是個村級關帝廟,但是墻下村關帝廟建筑既包括了正殿、卷棚、獻殿,也配備了看廳、舞樓,同時還建有東西配房、角房等。在這所有建筑中,看廳造型奇特,粗柱支撐、橫粱講究,有較高研究價值。
這看廳也是廟中規(guī)格最大的一座建筑,全部用粗大明柱子支撐屋頂重壓,屋頂木質結構、粱架采用橫粱、斜梁和條梁不同結構挑承屋頂重壓,達到了中國建筑力學上的極高水平,是中國古建的典范之一。看廳建筑上的彩繪、木雕、雕花等隨處可見,千余個形象逼真、活靈活現(xiàn)的龍鳳、人物、鳥獸造型布滿了整座建筑,包括所有粱架上的彩繪裝飾、柱頭上的雕花藝術和所有斗拱上面昂嘴頭上雕的龍頭、風頭、天馬、獅子和麒麟等等裝飾極為精美,所以它既是建筑藝術上的精品,也是建筑與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體。
2004年墻下關帝廟名列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7月份,墻下關帝廟被列為運城市重點工程,進行修繕保護。2015年10月初,所有建筑的保護修繕工程全部完工,展現(xiàn)出了它昔日的風采。2016年墻下關帝廟名列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禹王在夏縣建都時筑有城墻,墻下村在城墻外邊,因地勢較低,因此起名為墻下村。該村十月十日集會,就是紀念大禹和關公而立。
話說關帝廟堂滿天下,除了解州數(shù)墻下。這墻下村就流傳許多有關關帝廟的傳說。由解奉公講述,由解東耀、張國棟整理了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末年,墻下村一位姓張學道的儒人被封為北京道臺。因他年事日高,且看不慣清政府腐敗無能,便辭去官爵,準備告老還鄉(xiāng),圖個晚年清靜。臨行前幾夜,忽的連連做起夢來,夢見關羽老爺前來勸阻:“天氣炎熱,切莫心切……”
他歸心似箭,一醒來便跪拜在關帝像前,祈禱保佑:“你老英靈蓋世,如此關照下官,何不賜我一物,降龍伏火?!标P帝見他歸心難阻,只好長嘆:“那就賜你一柄黃羅傘吧?!?/p>
張道臺不解其意,耐著性子等了三日,即不見有人送什么來,只好晦氣地帶領家眷一并起程。
出了京城,正值午時,日當頭,地冒煙。狗吐舌頭人流汗,富家雇人把扇扇。他感嘆著真是“蒸暑難耐,毒炎如沸?。 ?/p>
一回頭,卻看見他一家頭頂上一塊黃云復罩,遮擋著日頭,寸步不離,全無一些炎熱之感。這才茅塞頓開,即刻下馬跪地,向關帝發(fā)誓:歸家后我要籌金為老爺建廟一座,以表衷腸。
晚間在驛館睡夢中,又見關爺來到面前說:“道臺對我如此虔誠,盛情難卻。我讓你看看真體,可要切記,見吾身勿露吾形,倘露吾形,必遭殺身之禍也?!?/p>
張道臺看見關帝真體后,心里愈加高興,且覺得自己年輕了幾十歲。一到家便開始興建關帝廟。從設計、選址、備料到施工,他寸步不離。眼熬紅了不叫苦,身累瘦了不叫怨。半年功夫,一座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廟堂終于在墻下村落成。遺憾的是,只有關羽塑像一項工程拖著腿,遲遲不能竣工。
方圓百里尋不到能工巧匠,塑像反復了七八回,就是不能如意,和道臺夢見的關羽總有不像之處。
為了表示慶賀,典禮的日子定了又定,挪了又挪,請貼發(fā)了又撤,撤了又發(fā),這回他再也不想更改了。眼看吉日將近,四鄰八鄉(xiāng)的好友,三府六縣的同僚已經(jīng)登程,急得張道臺如螞蟻爬上了熱鍋,一時六神無主。
他在后殿踅來踱去,突然一拍大腿:“有了!”忙對塑匠說:“我坐下給你們撐架勢,就照這個樣子塑。”就這樣不長時間,一尊栩栩如生的關帝坐像落成了,無人不豎指贊嘆。
誰也沒料到,關帝塑像成功了,張學道卻坐在椅子上不動了。原來是房頂上落下一根綻板,恰好扎在他的咽喉處。
只見他囁囁嚅嚅的留下幾句話來:“我違關老爺旨意……應得此報應……我雖死而無怨!”
張學道為使關羽形象逼真,不惜獻出生命。人們無不為之感慨。人們紛紛解囊贊助,為此廟落成立了碑,為張道臺本人立了碑,兩通碑并樹在廟堂門外,供世人欣賞緬懷。
因此就有了“關帝廟堂滿天下,除了解州數(shù)墻下”的傳說,也是當年墻下關帝廟盛景的真實寫照。
有一副楹聯(lián)作品這樣詮釋墻下關帝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圣帝有靈以誠能昭?!?/p>
墻下關帝廟雖然面積僅有解州關帝廟的四分之一,但形制和解州關帝廟相仿。這是珍貴的關公信俗文化遺產(chǎn)。如果能進一步加大保護和開發(fā)力度,讓文化造福一方,真乃一大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