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鄭歐陽修墓
黃昏戀
歐陽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特別是他的文學成就震驚文壇,被譽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熙寧五年(1072年)卒于潁州(今安徽阜陽)私邸,享年66歲,贈太子太師,謚文忠,追封兗國公。熙寧八年(1075年)賜葬于開封府新鄭縣旌賢鄉(xiāng)劉村(今新鄭市辛店鎮(zhèn)歐陽寺村)。
歐陽修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zhèn)歐陽寺村,2000年9月25日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西依崗阜,東臨谷溪,過去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成為清代新鄭八大景之一“歐墳煙雨”,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
宋熙寧八年(1075)歐陽修賜葬于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zhèn),陸續(xù)有歐陽修的祖母李氏、繼配夫人薛氏以及四個兒子和兩個孫子葬在這里,歐陽修墓園實際是歐陽修的家族墓地。歐陽修墓前有歐陽修祠堂,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建的。
歐陽修陵園在1958年“大躍進”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古柏被砍伐一空,碑碣流失,垣墻倒塌?,F(xiàn)僅存大殿,入門和東西廂房。1988年文物部門開始著手修復?,F(xiàn)已建成歐陽文忠公陵園。供人瞻仰。
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歐墳建有陵園,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照壁、大門、內照壁、東西廂房、大殿,直通陵墓,四周包以圍墻。外照壁高5米,長6米,厚0.7米。大門三間,門外左右修有閃墻、臺階。內照壁與圍墻同高,將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左右兩側置有便門,庭院中修有甬道,兩邊立有石豬、石羊等,對稱排列,間隔3米。庭院中東西側各建廂房三間。大殿(即拜殿)計3間,內設暖閣、神牌、神幔、供桌諸物,供展拜祭奠。殿前有祭壇,長10米,寬5米,高1米。園內舊有石碑40余通,植有松柏諸木。
穿過大殿,即歐陽修墓冢。冢高5米,周長15米并排西為薛氏之墓。墓前舊有蘇轍所撰神道碑一通,已遺失。
陵園舊時碑碣林立,古柏蔭郁,風景秀麗,有“歐墳煙雨”之譽,為新鄭八景之一??上г凇按筌S進”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碑碣流失,古柏盡毀。
大殿有歐陽修的官服坐像,以供祭祀。西配殿內是他的生平簡介壁畫。東配殿內是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的石刻,彌足珍貴。
另有資料說,據(jù)傳說,歐陽修與通許人王拱辰(宋仁宗天圣元年狀元)關系甚篤,死后遂葬通許。歐陽修墓位于通許縣東南17.5公里的練城鄉(xiāng)歐陽崗村西北角,墓南北長70米,東西寬80米,舊有祠,現(xiàn)已無存,清道光年間,通許知縣粵西黎士華撰文立碑,上書“宋歐陽文忠公墓”,黎士華著有“歐陽文忠公墓田記”。至清嘉慶年間,江西廬陵歐陽修的后代仍來此祭掃,后墓于“文革”初被毀。
歐陽修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他最大成就還在于文學和史學方面。作為北宋古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復興儒學的儒將。他注重培養(yǎng)文學新人。在祠堂的展廳里,有翻刻的王安石、曾鞏、蘇轍、蘇軾等人的祭文。這幾位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在歐陽修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時考中進士的,所以在祭文上都自稱是歐陽修的門生,言辭懇切,對這位文壇領袖的提攜是感佩萬分的。面對歐陽修這位真正的大師,那氣度,那風骨,那才情,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不得不為之擊節(jié)三嘆!而反觀現(xiàn)在的文壇和政壇,真讓人寒心,不由得你不發(fā)出人心不古的感嘆。
歐陽修在史學方面成就巨大,編寫有《新唐書》、《新五代史》和《集古錄》等名著。但是由于以恢復儒家道統(tǒng)為己任,致力于辟佛,編《新唐書》與《新五代史》時,凡涉及佛教記事者,均予刪除之,使眾多佛教資料沒有保存下來,為此備受后來史學界的批評。但后來,歐陽修改變了這一立場。當時的名僧契嵩著《輔教篇》,宋仁宗讀到“謀道不謀身,為法不為名”,深為感動。韓琦曾將其文展示歐陽修閱后,乃謂韓曰:“不意僧中有此郎,黎明當一識之。”次日,韓琦即偕歐陽修往見契嵩,“文忠(歐陽修)與語終日,遂大喜。自韓丞相而下,莫不延見,尊重之,由是名振海內。”歐陽修看到此書說:“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佛道豈易知耶?”“當時排佛之心,已廓然熄滅而無余矣!”
歐陽修后來在廬山又經祖印禪師的啟迪,于是改變了排佛立場,懺悔往昔毀佛滅典之過,從此對佛教多有敬意,時常行文勸善,并自稱“六一居士”,成為當時文壇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