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陳文龍信仰民俗與中琉文化交流
駿俊君
陳文龍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儒將和抗元英雄,其一生為官清廉、關(guān)心民疾、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忠心報國的事跡十分感人。由于民眾對陳文龍崇拜的虔誠而升華為一種民間信仰,已有600余年的歷史。陳文龍作為福州三“海神”之一,與媽祖、拿公齊名。陳文龍信仰民俗“崇賢”、“涉外”、“民俗”和“商貿(mào)”的文化特色異彩紛呈。其文化內(nèi)涵豐富,底蘊深厚,信眾普及。
陳文龍是與岳飛、文天祥、林則徐并列的民族英雄,也是與媽祖齊名的男性海神。目前學術(shù)界對陳文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對陳文龍信仰與中琉關(guān)系的研究比較少,專著、學術(shù)論文都付諸闕如,筆者通過梳理相關(guān)史料對此進行一些闡述,以求教于方家。
陳文龍崇拜的興起
陳文龍(1032—1278),福建莆田人,1277年十二月在抗元戰(zhàn)爭中被俘,后在翌年四月二十五日后半夜在杭州岳王廟絕食、吞煙灰而殉國。
陳文龍的名字中的“龍”字屬水,他殉國后,老百姓也給他附會了一些關(guān)于水的傳說。其中有個說法是,某年某月某日,海上一隊商船遇狂風巨浪,十分危險,后遇到掛“水部尚書陳”旗的船相救,這隊商船最終平安無事。據(jù)說這個“水部尚書陳”就是陳文龍,于是人們就奉陳文龍為海上保護神,如同媽祖一樣。明朝初年,朝廷下令訪求有功于國、有恩于民的民間神靈,由官方負責建立紀念堂祭祀。在上報的名單中,朱元璋特別認可兩位南宋狀元,即文天祥、陳文龍。
陳文龍最早受到閩江下游水上疍民和在榕莆田商賈的崇拜。陽岐祖廟最早便是他們所建,原址在陽岐媽祖亭道頭旁,這里也是福州最早祭祀陳文龍的地方。
陽岐是閩江分支烏龍江之北的一個村莊,位于峽兜與灣邊之間的烏龍江畔,早在唐宋時期,這里便是從福州到永泰、莆仙及閩南各縣的重要碼頭,該碼頭上承洪江,旁受溪源蜆江,中納大樟溪,下集瓜山黃溪,舟楫縱橫,行人方便,曾經(jīng)十分繁榮,該地有1000多家居民,有文廟、稅館等公共設(shè)施。經(jīng)營南北京果雜貨、土特產(chǎn)的莆仙商賈,進入省城的船只多停泊于此,然后再棄舟陸運20多里到福州市中心。為祈佑生意興隆,平安往返,莆仙一帶的商賈,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在興化道旁大松樹的濃蔭下,建一小廟壇,約30平方米,奉禮海上女神林默(媽祖)和陳文龍的造像,面積約30平方米,遺址至今猶存。這就是陳文龍廟宇在福州的最早起源。
出于對鄉(xiāng)賢的景仰,明天啟七年(1627年),當?shù)卮迕瘛D民以及莆仙商賈,將原建在興化道旁的那座小廟宇,移至陽歧村鳳鳴山之陽新建,并成為福州地區(qū)的“尚書祖廟”,以后修建的部分尚書廟皆由此分爐。該廟建成后,幾度毀損,幾度重修。今廟門前大埕豎的7方石碑,就是該廟歷史的見證。從明洪武至清光緒(1368--1908)年間,福建先后建有陽歧、萬壽、新亭、龍?zhí)?、竹林等五座尚書廟。
陳文龍原來僅僅是閩江內(nèi)河交通安全保護神(水神),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海神?!昂4捶钐戾猓猩袝?、拿公二神?!?福建興化人陳文龍)明永樂中以救護海舟,封水部尚書”。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陳文龍是于明憲宋成化年間(1465—1487)被敕封為“水部尚書”,清朝康熙和乾隆帝均連續(xù)幾次正式敕封他為“水部尚書”,乾隆還敕封他為“鎮(zhèn)海王”。陳文龍于是又作為水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保護神而深受閩江下游水上居民、各地商賈、政府官員和琉球國船員的崇拜了。
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館從泉州搬遷到福州,改名為“柔遠驛館”。陳文龍“明時顯靈,護救封舟,封水部尚書,立廟閩省南關(guān)外,國(清)朝冊封琉球,向例請?zhí)旌?、拿公神仙供奉頭號船,請尚書神像供奉二號船?!?陳文龍逐漸與媽祖、拿公一起成為琉球冊封使團的保護神了。
所以陳文龍既是人,又是神,是崇賢與神緣文化相結(jié)合的代表。福州人民一般尊稱陳文龍為“尚書公”,廟為“尚書廟”。
南臺島(今倉山區(qū))疍民居住區(qū),明清時期一直保持著祭祀陳文龍的傳統(tǒng)。每年正月十一日,陳文龍的神像起駕出巡,經(jīng)鳳崗里三十六宅,湖里二十四墩和高蓋山、盤嶼、吳山、北園、首山,繞白湖亭,幾乎巡游南臺島的大部分村莊;每年正月十八要搞“送狀元船出?!保懊繗q上元燈市,神船出巡西南百余村”,“競獻牲醴,彌月不散”。這段時間內(nèi),凡水上運輸船只以及起卸作業(yè)概行停止;在近代甚至連洋人管理的閩海關(guān),是日也沒有辦公,不辦驗關(guān)、巡查,部分漁民借機走私魚鹽、煙草、鴉片,若遇盤查,則以神明(陳文龍)回莆田老家省親的火牌為擋駕而每每見效,這當然是不法分子借神斂財?shù)募總z,不過也說明陳文龍聲威顯赫、深得民心。
福州民俗還有到尚書廟躲債的習俗。福州臺江區(qū)萬壽尚書廟(今福州市臺江區(qū)塢尾街9號)每兩年都會舉辦一次尚書公“出?!被顒?,“春秋兩祭”時又有祭典,每年除夕還有“躲債戲”,過去窮人年關(guān)難過,大年三十跑到尚書廟來看戲,債主便不能到廟里逼債,褻瀆神靈。由此可見,陳文龍在福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兇險的中琉航路
作為明清時期中國藩屬國的琉球,是中國東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弱國、小國,經(jīng)常受到日本等強國的欺負,為了在兇惡的環(huán)境中獲得強大的政治保護傘和對華外貿(mào)代理權(quán),每次琉球新國王上臺執(zhí)政后,都要請中國皇帝派使者冊封。明清皇帝大多答應(yīng)了他們的請求,先后至少派遣了23次大型冊封使團遠涉重洋到琉球進行冊封,并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政治制度。
但中琉航路十分險惡,浪大如山,波快如箭,風濤洶涌,極目連天,而且來回時間長,從出發(fā)到回來,一般要幾年之久,至少也要半年之久(農(nóng)歷六月出發(fā),十二月回大陸)。據(jù)日本歷史學家赤嶺誠紀的《大航海時代之琉球》統(tǒng)計,從1390年到1876年的近500年間,中琉航路上船只遇難的,有案可查的就有645起,其中死亡了3300多人。 歷次冊封琉球的使團,幾乎都險遭不測。有的被風浪卷走了船舵,有的被颶風刮折了篷桅,有的觸礁漏水,有的隨風漂流迷失了航向??芍^險象環(huán)生,危機四伏,駭人聽聞。如嘉靖年間,陳侃使團在出使琉球過程中,突然遇到了風暴,船漏水,幾十名水手用轆轤往外打水也無法阻止,大桅桿被風刮斷了,不久舵葉又壞了。清乾隆年間,周煌使團在出使琉球時,遇到大臺風,十多根鐵錨繩全部被風刮斷了,船觸礁了,龍骨從中間斷掉了,底部漏水,天昏地暗,又下起大雷雨,但船離岸邊還有六七百步遠,他們都認為活不成了。同治年間,趙新使團出使琉球時,遇到暴風,如山巨浪越過船頂,船身差點沉沒,又觸礁了,十分危險。
因為中琉航路是一條死亡之路,所以,許多使者出使前留下遺書,吩咐后事,并在封舟上帶了棺材,在棺首嵌入銀牌,上書自己的名字,希望看到者能埋葬自己。有些使者還帶上了種子和鋤頭、砍刀等農(nóng)具,以防漂流到荒島回不了家之后,能種地活下去。許多官員把出使琉球當成死亡之途,所以永樂二年(1404年)第一任冊封琉球的使者,竟然是囚徒,如《明實錄》記載:四川布政使右參議時中,因為犯了法要流放到邊疆,他上書說自己愿意做使者,于是出使琉球,幸運地活著回來了,而且官復(fù)原職了。 有些官員寧愿被摘掉烏紗帽坐牢也不愿意出使琉球,例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皇帝命令吏部官員吳時來為琉球冊封使者,但吳時來怕死,拒絕服從命令,結(jié)果丟了烏紗帽被流放到邊疆。
冊封使者認為,要平安地在中琉之間平安往來,就需要海神作為精神支柱。所以,他們供奉媽祖、臨水夫人、海龍王、拿公、陳文龍、蘇臣等海神。
琉球封舟上的護航神
民間有“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的說法。明清時期,每次科舉后,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臺灣冊封當?shù)毓賳T。為求行船平安,他們都要對陳文龍舉行各種儀式表示敬意。其儀式十分隆重:一是準備諭祭祈報海神文。出發(fā)前要有祭祀海神的文章,回來之后也要有祭祀海神的文章,這兩篇文章一般由禮部下令翰林院負責撰寫,祭文內(nèi)容大同小異。二是到出發(fā)地、途徑地、抵達處的尚書廟祭拜上香,無論是從北京出發(fā),還是從福州出發(fā),都要到陳文龍所在的廟宇祭拜、上香、許愿,路上遇到了陳文龍廟,也要買豬、羊等祭祀。三是要在船上供奉陳文龍的神像于舵樓上,抵達琉球之后,要把陳文龍神像供奉在琉球國土廟宇中,初一十五要進行祭拜上香,回到大陸之后,要把神像送回原來的廟宇中,眾人才敢回家休息。四是遇到風險、無風、風向不對時,焚香祭拜海神,發(fā)誓許愿,通過這種與神溝通的方式,穩(wěn)定軍心,戰(zhàn)勝風浪。五是平安回國后向朝廷為海神請功,還要捐巨款修建海神廟,撰寫海神靈應(yīng)記。
從順治十三年(1656年)起,朝廷奉旨赴琉球冊封使按例必至萬壽尚書廟祈求往返平安后,才啟舵出發(fā)。在清嘉慶(1796—1820)、道光(1821—1850)、同治(1862—1874)年間,冊封琉球使臣把陳文龍看作同媽祖一樣重要的海上保護神,請上封舟護航,從而擴大了陳文龍在福州及琉球的影響力。
嘉慶五年(1800年)是福州與琉球那霸市友好交往不平凡的一年,福州有400多人隨冊封使前往那霸,那霸也有500多人前來福州,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進一步加強了朝貢體制下的睦鄰友好關(guān)系,推動了雙方的經(jīng)濟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
萬壽尚書廟中發(fā)現(xiàn)琉球人捐款修建媽祖官尚書廟石碑,就是這一交流史實的見證。福州市臺江區(qū)萬壽尚書廟保存有嘉慶五年琉球人和福州人民一起捐款修建媽祖宮、尚書廟的珍貴石碑。這說明乾隆、嘉慶年間,琉球人民十分敬仰陳文龍。
正如前文所述,清代冊封使前往琉球時,往往迎尚書神像于船上,庇護其安全渡海。陳文龍作為護航神也許最早出現(xiàn)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齊鯤出使琉球的封舟上。那一年,福建侯官人齊鯤封為正使出使琉球,與其同行的使團航海人員主要是福建人?;貒?,在他的《續(xù)琉球國志略》一書中就記載了陳文龍。其渡海時共有兩艘船,媽祖與拿公神像供奉在頭號船,尚書陳文龍神像在二號船,其記曰:“同日,二號船遇暴亦然,文武官弁虔叩尚書神像前,乃免于厄。”
陳文龍信仰由此傳入琉球群島,陳文龍成為繼媽祖、佛教之后經(jīng)過琉球傳入日本的道教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