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鯉湖祈夢習俗
東煥氏
九鯉湖位于仙游縣東北的群山叢中,相傳漢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成仙,乘騎湖中九條赤鯉升天而去,九鯉湖因此得名。九鯉湖祈夢習俗,俗稱“乞夢”,雅名“臥游”,始于唐代,興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古往今來無數游客來此探幽訪勝,其目的多是來尋夢。元代詩人盧琦有《游九鯉湖》詩云:“愿借一枕通仙靈”。六朝時鄭露、唐衡州刺史許稷、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宋樞密院編修鄭樵、明禮部尚書陳經邦、大學士黃道周、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學者馮夢龍、清代名臣紀曉嵐、梁章鉅等都曾來過。
據《九鯉夢墨》記載,九鯉湖祈夢習俗包括戒齋、潔洗、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愿等一整套程式。祈夢前須先戒齋三日以表虔誠,用九鯉湖水凈手、洗臉、潔身,在九仙祠茶室用茶。再到九仙祠中焚香叩拜,向范侯行禮,祀以白雞,禱告所祈事項。而后留宿祠中,又焚香三炷,祈求九仙賜夢。據說虔誠者便易入睡,并出現(xiàn)夢境。次日醒來,向祠中解夢之人征詢,判別是否為仙夢。祈夢人實現(xiàn)愿望須還愿,一般要備三牲五果、香燭鞭炮,到九鯉湖答謝九仙和解夢人。
九鯉湖祈夢習俗反映人們對自然美的崇拜,對人生真諦的探求,是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為祈夢和圓夢的民俗文化,對于發(fā)掘、研究古代歷史與民俗文化內涵具有價值。
九鯉湖夢習俗特征
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演變,九鯉湖祈夢習俗的儀式沿襲古制,保留基本完整。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一、有深遠的歷史淵源。
九鯉湖夢習俗是中國夢文化長河中一支獨特的支流,它是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fā)展為獨特的祈夢民俗文化活動,就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九鯉湖有可能是我國漢族居住區(qū)祈夢習俗的發(fā)源地。
二、有專職的司夢神氏。
為祈夢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國民間流傳歷史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司夢神靈,也是歷史上唯一曾被公認為全國性崇拜的夢神。特別是歷代由高僧老道為解夢人,以其高深的修養(yǎng)和醫(yī)術為人們解疑排難,慰藉勸勉,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生活,追求理想,具有一定積極因素。
三、有完整的祈夢程式。
九鯉湖流傳的一整套祈夢民俗活動的程式是借九仙之名,行濟世之實,具有一定的進步因素,是其他地方所未見的,這套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堪稱研究我國祈夢民俗的“活化石”。
四、有深遠的文化影響。
九鯉湖祈夢習俗經千年傳承,歷代名人留下了大量以夢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諸如詩歌、散文、傳說故事等,作品之多,影響之廣,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九鯉湖祈夢習俗在莆仙地區(qū),閩南地區(qū)乃至東南亞的民俗文化中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也是全國稀有的民間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文化形態(tài),發(fā)掘保護研究九鯉湖祈夢習俗,具有以下價值:
1、歷史價值。
九鯉湖祈夢習俗,俗稱“乞夢”,雅名“臥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fā)展為祈夢習俗,使之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和延續(xù)。
2、學術價值。
九鯉湖祈夢習俗經過千年的傳承,形成了一整套相對穩(wěn)定的祈夢程式,成為傳統(tǒng)的一種民俗文化,對于發(fā)掘和研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實用價值。
發(fā)掘、保護九鯉湖祈夢習俗,對于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九鯉湖祈夢習俗文化資源的研究與探索,將極大地擴大旅游文化的內涵,并突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對促進九鯉湖風景區(qū)的開發(fā)與建設,發(fā)展當地經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九鯉湖祈夢夢習俗歷史悠久,影響國內外,特別是旅居異國的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對其情有獨鐘,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多年來,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來九鯉湖考證研究祈夢習俗,對民族民間文化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