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麗江風俗民情
慕詩氏
麗江風俗民情
語言
在麗江古城,漢族的云南方言(也稱云南話)是最廣為使用的語言,在古城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納西口語。麗江的年輕一代能講漢語普通話,有些從事旅游業(yè)的青年能講很流利的英語。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納西老人曾經接受過教會學校的西式基礎教育,因此在麗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語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在商業(yè)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
文字
象形文字約有2200多個,有較濃厚的圖畫文字特點,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與圖畫不同,是用簡單筆畫初其事、物、意的輪廓來表達、麗江有一種標音文字,共有2400多個符號,多是重復的異體字,較常用的有500多字,由東巴掌握,有少量的東巴經是用標音字寫的。
兩性風俗
如同父權社會,麗江壩區(qū)的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與瀘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長制有所不同,婦女承擔著比漢族婦女更沉重的家務和社會義務。1253年蒙古人征服麗江之前,麗江的納西和瀘沽湖的摩梭同處于母權社會,1253年以后傾向于中原漢文化的木氏逐步使麗江少數民族家庭受到漢族父權制度的影響,1723年漢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統(tǒng)治麗江,大量的漢族的價值觀,包括父權社會的規(guī)范和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開始盛行,婦女不僅失去了對家庭的掌握,同時由于戀愛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漢制的抵觸,少女情死的人數上升,有些私定終身的男女則越過金沙江遷到摩梭社區(qū),尋找自由的愛情。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納西青年男女,已不再遵從傳統(tǒng)的價值,他們和大陸的新新人類一樣,從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尋找祖先曾經擁有的自由精神。
宗教信仰
麗江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曾經信奉過佛教,喇嘛教,道教。在今天的麗江人們不篤信某一種宗教,即使在年老的人中也少有虔誠的信奉者。東巴教是納西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種平民宗教。
傳統(tǒng)服飾
少數民族的男子早在本世紀上半葉拋棄了汗衫到膝短褲的傳統(tǒng)服裝,改穿漢服,麗江古城的年長婦女的衣著是根據滿服進行改良的結果(其中的羊皮襖,披星戴月和圍裙則保留了傳統(tǒng)特點)。在中甸白地(納西東巴教發(fā)源地)的納西租服裝更為純粹,瀘沽湖的摩梭人的穿著則與藏服接近,而且在今天的麗江,二戰(zhàn)以后出生的麗江婦女大多不再穿這種傳統(tǒng)服裝。
傳統(tǒng)建筑
麗江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常見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zhèn)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谷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