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由來(2)
黃昏戀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西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zhuǎn)輪圣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里,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nèi)要發(fā)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于從小生活在經(jīng)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jīng)》里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華經(jīng)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于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yǎng)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jié)果是后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jīng)》里,釋迦回憶說:“彌勒發(fā)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發(fā)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后,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jīng)》彌勒故現(xiàn)樓閣,而令善財入于法界。《般若護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督馍蠲芙?jīng)》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后,暢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