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樂民黃氏民俗
清俊桑
遂溪縣樂民鎮(zhèn)敦文村,西臨北部灣,位于遂溪縣西南62公里處。全村主要姓黃,現有人口2000余人。敦文村是大革命時期廣東四大農民領袖之一、南路第一個共產黨員黃學增的故里,也是廣東鄉(xiāng)村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地之一,1957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紅色革命老區(qū)”。
據敦文黃氏族譜記載:祖上自福建泉州遷至西粵地,祖宗擇毗海而建村,以漁農結合生息繁衍。據老村民反咉,敦文黃氏與湛江任何一條黃姓村莊沒有血緣關系,在湛江龐大的黃姓氏族中,屬血緣孤村。正因此,流傳不少獨特、奇異的民俗,在湛江乃至在全省都極為罕見。有些民俗撲朔迷離,成為不解之謎。
獨特的年例 拜祭明太祖朱元璋
封建社會,皇帝至高無上,民間歷來是不設神壇拜祭各朝皇帝的。據考證,廣東省唯有敦文村建有紀念明太祖朱元璋的廟殿敬奉。村中筑有一座紀念朱元璋的法令廟,廟內有朱元璋赤腳騎牛、手持牛鞭的塑像。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日年例,是敦文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也是拜祭明太祖的日子。雷州各地年例巡游,敲打銅鑼,是單數15錘,唯獨敦文是兩響連錘,再兩響連連錘。據說是沿襲朱元璋出巡鑼譜所定。此外,祭祀當天,只能用雞,不能用豬肉,因為“朱”與“豬”是諧音。
敦文黃姓非姓朱,與朱元璋非親非故,祖籍與朱元璋的老家安徽也不沾邊,為何遠在南國邊陲的敦文黃氏,如此敬拜朱元璋?因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村中風俗也奇異,連黃門婦女背小孩出門,也讓小孩手執(zhí)小樹枝,像個放牛郎,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追溯歷史,查黃氏族譜,先人源溯閩南,上祖為宋朝著各大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女婿黃勉齋。敦文黃氏祠堂對聯(lián)“聚九族以安居重新祠堂肯構勉齋道學;合五房而衍慶繼美箕裘克紹叔度風流”清楚表明敦文黃氏是黃勉齋后裔。黃氏世家遵循祖訓“臣之所貴者,忠也”,至明末黃國禮乃是南明抗清志士。1645年,黃國禮,輔佐朱家,御敵疆場,抗擊清軍。
反清復明斗爭失敗后,黃國禮后人為躲避清廷迫害,踏上遷徒逃亡之路,到稱之為南蠻之地雷州半島,最后輾轉卜居敦文村,寓敦厚文明之意取村名,開始修譜建祠敬祖,落籍遂溪已有350多年。正因此,敦文黃國禮后裔才有如此深長的尊崇明太祖情結。
罕見的族譜 入冊本村女性
族譜又稱祖譜、宗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的特殊裁體,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為中心,已有數千年歷史。
大凡族譜一律記載男丁而不記同血源女性,而敦文村的修譜卻入冊本村出世的女性,不但有生辰年月,還記載出嫁地點。該村現存最早的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編修的族譜,就記載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生的世管公之女嫁到遂溪大體村陳家。本村出嫁女性入譜,在封建社會視為修譜離經叛道,絕不允許。而敦文村男女平等入譜,世代相傳,難得可貴。如此表譜,全國不清楚,在廣東實屬獨一無二。
為何本村女性可入譜,村民均認為是祖上所定,緣由根底不得而知。有研究學者認為,此舉應與遷徙悲壯歷程有關。
敦文村祖上逃離福建,歷經廣州、潮州、高州、廉州、瓊州及北部灣上的潿州島等地,于清朝康熙初年到達雷州府遂溪縣第八都,曾搬遷五次建村而居。因顛沛流離,至今前九世祖沒有墳墓可查,族譜也沒有滴點記載,造就敦文黃氏在湛江境地的孤獨血源,與湛江任何黃姓村落沒有血緣關系。故敦文黃氏十分珍重本族血脈,奉行“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和“禮即理也”家規(guī),視同宗男女血濃于水,便大膽破例譜牒,這都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