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洞房的習俗(2)
正雅郎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后,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睏钍弦凉h末仲長統(tǒng)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 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廣眾之中,顯陰私于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睆闹锌芍?,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于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于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伙迎親隊伍之后,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于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里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于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里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于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