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 酒
結果
牧童遙指杏花村
汾酒以晶瑩剔透之色,純正綿長之香,美味生津之味三絕,被譽為“仙酒”、“玉液”。長時間儲存不渾不沉淀,且儲存越久越綿冽可口。1916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此后“幾十年金牌不倒”。
汾酒的釀制,據杏花村的碑文記載,創(chuàng)始于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相傳山西是我國白酒的發(fā)源地,后來,白酒傳入陜西,再傳到四川、貴州,然后傳向祖國四面八方。據考,杏花村汾酒首先由單純釀造變蒸餾提純,產生了釀酒業(yè)的一場革命。所以專家斷言:汾酒的歷史在我國釀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汾酒之所以濃郁芬芳,質量完美,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獨特的水質、工藝和酒曲。
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傅山為杏花村的井水親筆書題“得造花香”四個大字。當地百姓多年來也體驗到,用這眼井的水煮湯即使釜底高溫,湯水沸騰也永不溢鍋,用壺煮水,經久不生水銹。
汾酒生產經過千余年的不斷摸索,形成了汾酒生產的特有的“固體地缸分離發(fā)酵,清蒸二次清,清字當頭,一清到底”的傳統(tǒng)工藝。
汾酒生產所用的發(fā)酵“母體”——酒曲中,有一個適應汾酒生產的微生物系。現在保藏有汾酒重要微生物菌株二百七十四株。這些特有的微生物群,是歷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汾酒品質優(yōu)良的又一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