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吳泥塑
獨守空城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zhèn)大吳村的“大吳泥塑”是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的中國三大泥塑之一。據(jù)介紹,有著750多年歷史的大吳泥塑工藝源于南宋,盛于清末和民國初年。大吳泥塑具有貼、塑、彩的獨特技藝,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為主,形象生動逼真。
大吳泥塑主要產(chǎn)地在潮安縣浮洋鎮(zhèn)的大吳管理區(qū)。村里家家都會捏制泥塑玩具,主要產(chǎn)品泥玩具有喜童、武身、臣景、文寸等,歷代著名藝人有南宋末的吳靜山和清末的吳潘強等。
遐邇聞名的泥塑大師吳潘強,據(jù)說,他一團泥膠在手,眨眼工夫便能觸手成像,逼真神似?;钅芑瞵F(xiàn),令人贊嘆不已,直至現(xiàn)今,民間還珍藏他的作品,一屏(出)叫“踞臍”的,塑捏兩斗士,蹲著馬步,挺著健壯的胸脯,一枝竹槌各頂在斗士的肚臍上角力,發(fā)功作威各異,妙趣橫生。
大吳泥塑不僅在廣東、福建一帶廣為人知,就是在東南亞各國的華僑中。大吳泥塑最有特點的地方是工藝中采用了貼塑的技法,手工藝人塑造一個人物,依次捏出人物的身段。
大吳泥塑經(jīng)歷了幾多風雨,幾多滄桑,與許多民間藝術(shù)一樣漸漸被市場冷落了。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大吳泥塑”傳承出現(xiàn)斷層危機。
吳光讓與“金陵十二釵”
吳光讓是潮安縣大吳泥塑第23代傳人,幼年在其父的指導下,堅持學習大吳傳統(tǒng)貼塑和雕塑,通過長期努力,掌握了大吳泥彩貼塑藝術(shù)的古老制作技法,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他創(chuàng)作的泥塑作品曾多次獲全國大獎。
吳光讓的“金陵十二釵”是怎么捏成的呢?他說,因為泥塑是立體的,這給制作過程增加了不少難度。為了能準確地表現(xiàn)名著中人物的神態(tài),吳光讓認真研究《紅樓夢》中這12位女子的生動情節(jié)和最傳神之處。據(jù)吳光讓介紹,“金陵十二釵”中每一尊泥塑從捏泥到成坯大約需要3至4天,給人物彩繪上色也需要3至4天。這樣下來,制作每尊泥塑大約需耗費一周時間,這中間還不包括采泥、陰干和燒制的過程。制作中,吳光讓還碰到了一個難題:如何繪制《紅樓夢》中這12位女子的服裝呢?賈元春的服裝是雍容華貴的皇家服飾,而妙玉的服裝卻是清凈脫俗的佛家衣物,每人都有各自特色。而且在泥塑上繪畫遠比在紙上繪畫要復雜得多,繪畫者要按照人物的身體起伏、凹凸特點順勢而畫,否則畫出來的服裝就不夠自然。例如,在描繪妙玉的服裝時,胸部和腰間菱形的形狀和大小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一些褶皺處更是難以處理,吳光讓硬是憑著多年的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想像力將之勾勒出來。正是由于泥塑制作的精細和復雜,加上每尊泥塑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藝術(shù)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