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寧劉家橋 中國大漢皇族村
聽風憶雪
劉家橋,是“彭城世家”、“墨莊世家”,又是帝王之后,必將是享譽天下的中國大漢皇族村也!在咸寧市區(qū)南面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聚族而居四個世紀的古民居群落,名叫劉家橋村。這里,青山環(huán)繞,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橋飛架,古木參天,風景秀麗。
劉家橋是漢皇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的第60代后裔劉伯常遷居于此后 、建筑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群,已聚族居住4個世紀,被譽為“楚天民俗第一村”。劉邦幼弟,西漢楚元王劉交,又被封為“彭城王”,是為劉家橋人的封王始祖,由他而始,傳承至劉家橋已有八十一代。這里青山環(huán)繞、古木參天,村里的老屋、雕梁鏤扇、樓欄圍核,雖殘破凋敝不堪,仍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在歷史上,劉家橋世代過著農耕為主的田園生活,至今村里還存留許多古代用過的工具,這里又是書香門弟,民風淳樸、古風凝重,小村人的生活,猶如一曲江南絲竹的小唱,舒緩有致,平靜如門前流水。
劉家橋四處古民居建筑總面積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廊橋和獨木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為石拱橋)各一座,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及學校連接成為一個整體。老屋依山從下而上成階梯形建筑,其它則依山伴水而建,建筑風格大體一致,具有明清古莊園建筑模式。房屋皆為兩層建筑,屋內,一進幾層,石凳、石溝、石天井。堂屋高大,巨梁橫跨,雕梁畫棟。房房相連,房廂相接,廊道相通,樓道深巷迂回曲折,可謂是“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屋外,青磚到檐,石門、石窗、石板路。青瓦蓋頂,垛墻斜伸,從外觀看,門庭嚴謹,高墻聳立,俯視屋頂,屋宇綿亙,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劉家橋在歷史上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有“墨莊世第”之稱。祖人劉如鶴,號陰皋。有句家訓:“不求富貴在,但愿子孫賢”。他非常重視教育下一代,老屋和下廠建起后,便建了皋鶴學校,供子孫熟讀賢書。據(jù)初步統(tǒng)計,劉家橋幾十戶人家,民國前有舉人2人,貢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咸豐年間,貢生劉炳元和庠生劉毓華,父子倆熟讀經(jīng)典,知書達理,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經(jīng)》扁額。走進劉家大堂屋,扁額高懸,古韻猶存,不失為一大景觀。
劉家橋村四面環(huán)山,一水穿村而過,山奇水秀,白泉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幅古樸典雅的迷人的農家風俗畫卷——河水清澈透亮,水中游魚小蝦、螃蟹、石鰻清晰可見;兩岸河沿,皆用青石塊壘起,民居處巨形塊石砌成寬闊的洗衣埠;兩道石堰攔河筑起,形成落羞,將瀑布呈現(xiàn)在眼前;堰頭上有一水輪車悠悠旋轉,幾個女人在洗衣埠漂擺著五顏六色的衣裙,一群鴨子在河心戲鬧,一農夫站立竹牌上撐篙順流而下,幾個玩童光著屁股在沙洲水邊玩?!?/p>
今天的劉家橋,好像一個天生麗質的大家閨秀,深藏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保持完好的四處明清古民居群落,大小房間共2000多間,古樸典雅,疏密有致,融青山、秀水、翠竹、古樹、棧道、廊橋、田園渾然一體。劉家橋的先祖?zhèn)?,自漢高祖劉邦始,曾歷主四朝(西漢、東漢、蜀漢、南朝宋),先后共有36位皇帝,統(tǒng)治中國達511年,占整個封建王朝四分之一?,F(xiàn)劉家橋劉氏皇族近9000人聚族而居,自然而然形成一個龐大的大漢皇族群體,這一罕見的漢王朝后裔的活體發(fā)現(xiàn),對湖北,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