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睢州“老字號” 焦饹馇作坊
花雨黯
從秦朝置縣,睢州古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州府”之稱。歲月滄桑、物換星移,厚重的文化積淀凝聚成諸多有形和無形的寶貴遺產(chǎn),流傳至今。其中,有很多老字號,深深鐫刻進每個睢縣人最深處的記憶里:小關(guān)、保廟扎卷(焦饹馇)、羅陽豆腐干、王吉屯粉條、吳閣酩餾酒、張老婆燒雞、劉家垛子羊肉……
“老字號”是一塊蘊含濃郁鄉(xiāng)土文化的金字招牌。老字號,聽起來就平易,親切、純粹,誘人、讓人聯(lián)想到歷史、年代、傳承、創(chuàng)新和堅守這些富有意義的字眼。睢縣人對自己的老字號是非常珍惜的,睢州老字號代表著睢縣的歷史。沒有老字號,后人無法看到先輩在這里的奮斗史和生活歷程。下面介紹舌尖上的睢州百年老字號之焦饹馇。
焦饹馇是睢州獨有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入口脆香不膩,爽口宜人。適量食用,有清熱解毒、怯火、降血脂之獨特功效。曾為康熙一朝宮廷貢品,系優(yōu)質(zhì)綠豆和小米手工水磨為漿,先加工成扎卷,再均勻切割成條塊油炸而成。
焦饹馇,是睢縣獨有,而又頗具特色的一種素菜。它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至今約400年的歷史。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去過白云寺(民國之前歸睢縣管轄),主持方丈佛定在招待康熙皇帝時,在幾十道菜中有一道這樣的素菜,最受皇上稱道:“這焦饹馇,真是美哉!妙哉”!自此之后,古代睢州向清朝皇宮進貢,焦饹馇是必備貢品之一。
康熙皇帝在白云寺住的幾天里,每天必點這兩道菜。睢州知州聽說皇上愛吃睢州豆腐干、焦饹馇,立即作出決定,要制作匠人特別為皇上加工,作為貢品,每年數(shù)次送到皇宮,并被列入皇上御膳。自此,這道菜的制作更加精細(xì),信譽也在縣內(nèi)外傳揚開來。
焦饹馇是由半成品“扎卷”再精心加工制作而成的。制作方法:先將浸泡好的綠豆黃(去皮的綠豆)和浸泡好的小米,按等份混合,在水磨上磨成漿,再把漿攤在涂上蛋黃的平底鍋上煎,制成半成品“扎卷”,即可到市場上銷售。
廚師們把這種半成品作為原料,再切成長約4公分,寬約1.5公分的四棱錠,再過油炸,一般炸兩遍,第一遍輕炸,微黃即可。第二遍呈紅黃色,及時撈出,趁熱撒上鹽及佐料,拌勻即可食用。切記,在兩遍過油時牚握火候,不可炸老,也不可炸嫩,達到外焦里軟,入口舒心,回味無窮的效果。
這種炸好的焦饹馇,可有多種吃法:
一是焦吃,焦吃又可以拌不同佐料而產(chǎn)生多種風(fēng)味的焦饹馇;
二是與其他葷、素菜搭配紅燒;
三是做雜燴湯時撒上一些;
四是炸涼后裝入真空朔料袋中銷往外地,半年之內(nèi)保持外焦里軟的特色。
焦饹馇是睢州人在外地的游子們最喜愛的一道家鄉(xiāng)菜。至今縣外尚無發(fā)現(xiàn),只睢縣獨有。
如今,睢縣焦饹馇加工作坊遍及民間,城鄉(xiāng)集市無論大小,都有專門攤點銷售,其中做工講究、質(zhì)量上乘的要數(shù)城邊的小關(guān)、保廟等村。
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欄目還特地為睢州焦饹馇制作了專題節(jié)目,昔日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焦饹馇,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rèn)識、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