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三原喪葬習俗(2)
千萱郎
出殯
這是死者喪葬活動中最隆重的一個禮節(jié)。境內(nèi)各地普遍講究早起,即在太陽出山前起靈出葬。其儀禮包括:
起靈 淳化一帶講究起靈前席口備上四盤菜和熱饃,執(zhí)事、客人愿吃者吃。一般人多在自家吃飽,在靈前吃飯者很少。孝子要在靈前上香、酹酒、化紙。正式起靈時,將棺材抬出大門以外,放上靈床抬起。樂人吹打,孝子齊動哭聲,而長孝子依杖牽縛抱主,摔碎紙盆,其他孝子各持紙活,徐徐走到墳地。秦都、渭城一帶起靈時還講究先轉(zhuǎn)飯,即由執(zhí)事人領路,樂隊奏哀樂前導,清晨朝祖拜望。孝子依次捧飯,以示菜肴豐富,廚師手藝不凡,孝子對先祖不薄。再送祖,即快到中午時朝祖拜望,問候祖先靈魂休息安好,祭禮受用是否稱心如意。孝子抱上祖先牌位到墳前火化。再請?zhí)?,即邀請鄉(xiāng)里鄉(xiāng)黨前來抬埋,鄉(xiāng)親聞聲都會放下農(nóng)活趕來。有的地方要入席飲宴,有的地方直奔墳地。再行禮,即在村頭擺設靈桌,紙扎如金童玉女、金斗銀錁兩邊排列。由執(zhí)事人公布行情禮單,行定柩禮、醒柩禮、移柩禮、起柩禮,接著鳴炮告土,祈禱各路神靈開路放行。
起靈時,由孝子舉哀,抬埋人從屋內(nèi)拾好靈柩、龍頭棺罩壓頂,男孝子用白布挽聯(lián)扯拽靈柩起動,俗稱扯纖。女孝子扶柩隨后,執(zhí)事人前行,手提方盒子祭品,內(nèi)裝香燭紙錢,一路拋灑冥幣。旌旗、紙扎懸舉于前,樂隊細吹細打,鄉(xiāng)鄰親友二十四抬,輪流換肩,前呼后擁。孝子手執(zhí)喪杖,扯拽靈柩,號啕痛哭。大孝子或孝孫頭頂紙盆,由舅父或年長者扶定,行至村頭什字路口摔碎,俗稱摔紙盆。摔紙盆(即指死者的飯碗)的人,都是家產(chǎn)繼承人。長武縣彭公鄉(xiāng)方莊村民間葬埋人起靈時,法師要唱《發(fā)引歌》,歌詞是:
靈輿前曰:
靈輀(ér)既駕,榮歸佳城。
前擁鼓樂,后隨親朋。
子女扶柩,坦然長平。
兇煞遠避,吉星相迎。
父兮父兮,隨兒起程。
惟愿我父,早歸墳塋。
哀哉尚饗!
乾縣等地講究棺轎由十六人抬著,路上可換肩,但不能著地,且要平平穩(wěn)穩(wěn),徐徐行進。靈柩一出村,繼承者將頭頂用黃金紙裱糊的瓦盆(叫紙盆)破之于村外,外孫前邊舉著引路幡,其他人舉著各種紙幡和紙亭閣、罐罐紙等燒物。孝子手拿哭喪棒(柳木棍),牽著用白布拴著的“棺轎”(靈車),躬背而行。女兒手扶著靈柩,一路上哭聲載道,送喪隊伍浩浩蕩蕩,直送墳地。
下葬 淳化一帶講究將棺材平穩(wěn)地放入窯內(nèi),定好方向,放好隨葬品,點燃長明燈,然后封口。隨即全土,眾人動手填坑,堆土為冢。孝子謝客,三叩頭。再上老小外家、娘舅家、眾親戚、戶族依次奠酒,孝子最后奠酒謝客。然后到場孝子動哭,化紙。由陰陽先行祀土,孝子上香、酹酒、讀祝文后,禮成。長武縣彭公鄉(xiāng)方莊村民間喪葬封土時,還要吟唱《封土歌》,其詞云:
四尺崇封,玉骨深藏。
水源木本,春露秋霜。
一線靈脈,常發(fā)其祥。
墓前拜別,追遠焚香。
愿我后昆,百世流芳。
自葬之后,人財兩旺。
子子孫孫,永世其昌。
而秦都、渭城兩區(qū)老人落葬后,由陰陽先生以羅盤校正方位,大孝子進黑堂用眼罩(麻冠)抹凈棺材,放進“金童玉女”等紙制隨葬品,然后點火封口。樂人吹奏,親朋燃香化紙,禮賓宣讀安葬祭文,女孝哭吊,九步一拜而回;眾鄰全土起墳堆,男孝將喪杖按子、孫、曾孫輩次,白、黃、紅三種顏色,列成三排,插于墓堆之上。孝子挽起吊孝,登好孝鞋,同抬埋全墓人招呼而回,開宴招待,孝子跪拜謝孝。宴席間約定頭七、五七、盡七拜墳祭奠時間。樂隊奏樂,送親友散去。乾縣一帶講究墳前棺木一抬離棺轎,就要立即將棺轎抬走。棺木一入墓室,按方位擺正位置,然后點著香燭,再用土坯堵嚴窯口。
填土時,第一撮土要由孝子填入,然后由鄰居填埋,土堆要成圓形或一頭大一頭小的魚形。土堆封好后,孝子立即返回村邊,分別跪在大路兩旁,向送葬的鄰居、親友磕頭,以示感謝,然后招待吃送葬飯。一般是只喝酒,不吃主食。旬邑縣南原流行由執(zhí)客頭領上孝子,向幫忙的客人謝飯并作揖的習俗。執(zhí)客頭唱道:
孝子給咱謝飯哩,沒得辣子有蒜哩。
有看哩,有轉(zhuǎn)哩,瞎好吃飽誰管哩。
坐在上席比較年長的人接唱道:
操著哩,吃著哩,端上杯子喝著哩。
不要嫌我啰嗦哩,相互幫忙多著哩。
打怕 舊時各地講究葬后設廬于墓,由孝子素食護冢,后來逐漸演變?yōu)閲挂孕剑c火燒之,名叫打怕。亡人葬后一連三晚,孝子都要去墳墓,用守喪時鋪在地上的麥草繞墳撒上一圈點燃,一來怕亡人靈魂受其他邪魔惡鬼的欺凌,為亡者仗膽打怕;二來為亡靈作伴除寂,借以表示對亡人恩德難忘,對生離死別有無盡的思念。這是秦、渭、興平一帶的習俗。淳化人打怕則由孝子扛上水擔至墳前,燃火、化紙,然后扛上水擔左轉(zhuǎn)三圈、右轉(zhuǎn)三圈,邊轉(zhuǎn)邊喊道:“爸(媽)!你不怕!”然后扛上水擔左轉(zhuǎn)三圈、右轉(zhuǎn)三圈,邊轉(zhuǎn)邊喊:“爸(媽)!你不怕,兒給你打怕哩!”第二天晚上在半路,第三天晚上在家門口。而乾縣一帶安葬后,連續(xù)三日,每晚孝子都要打著燈籠到墓地呼喊死者三聲,以引尸魂回家,俗稱“叫魂”。意思是說死者在這里孤獨寂寞子孫于心不安。也是希望死者能繼續(xù)保佑子孫。
七期 從亡者氣絕身死算起,每7天為一期,其中頭七、五七、盡七,家人親友都要上墳祭奠。若在七期內(nèi)逢上陰歷七日,就算犯了重七,必須推后一天祭奠。乾縣人五七時就可脫重孝。七期后百日也是一個重要祭祀日。
禫祭 俗稱三周年。一年一祭,連續(xù)3年。所謂“三周之期,設壇祭奠”。禫祭日與喪葬日一樣隆重。富裕人家要大肆鋪排,白事當紅事過。請執(zhí)客、樂人,搭棚、起灶、殺豬、宰羊,禮行三獻,樂奏九章。普通人家也是穿白戴孝,祭奠亡靈先祖,宴請賓朋親戚。次日上墳祭奠,去時全身孝服,上香點燭,焚化紙錢,禮儀完成,脫孝換吉,意取服去福來。原來門口貼著黃對聯(lián),午時過后要換成紅對聯(lián),并將家中靈牌換成神主,喪葬習俗至此完成。舊時大戶人家曾流行通神點主儀式,即將“皇清(或中華民國)顯考(姓)×府君(孺人)諱××之神主”影軸,由有身份、有功名的人點主,用朱砂筆在“”字上添一豎畫,是為通神;再給“王”字上邊度(dū,督音)上一點,謂之點主。因搞通神點主活動要贈送貴重禮物,故極少有人成此習俗。
立碑 從境內(nèi)歷代王公墳墓的發(fā)掘情況來看,墓地上有神道碑,下有墓志銘,自魏晉以下比較常見。其中西魏侯義墓志是市境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一通碑石。隋唐時期,幾乎所有王公重臣乃至有些尋常人家墓地均筑園造碑。近代以來,除了有功名、有身份的人家或家境富裕的人家造墓碑、設牌樓外,一般人家均很少立碑。但近年來,隨著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群眾富裕起來,立碑習俗有增長之勢。一般墓碑多是在3年時設立,墓志銘則要隨葬安放,也有時隔多年追念立碑的?,F(xiàn)在政府提倡火化,不再造墓,即不再立碑。
掛幛 一般人家遇到喪事,親戚友人送來布料,作為禮物。有的送有“功德高尚”等大字挽幛,以表達社會上人們對死者的評價。有的采取開追悼會、讀悼念詞的辦法寄托哀思。長武縣相公鄉(xiāng)和芋元鄉(xiāng)一帶卻流傳著一種給死者掛小字挽幛的習俗。特別是在芋元鄉(xiāng)的柳泉、南宮等文風較盛的村子更為盛行。凡村人公認德高望眾、事業(yè)有成,且對當?shù)孛癖娮鞒鲐暙I的人逝世后,眾鄉(xiāng)鄰為其懸掛這種錦幛。請本地學識淵博,既有身份、懂禮規(guī),又精書法、善寫作的人,按照一定格式,介紹亡人生平簡歷、品德、事業(yè)或修養(yǎng)方面的成就,同時還要記敘其家族的幾代變化沿革,撰成幛文,并在挽幛兩邊書寫對條。
逝者祭奠之日,眾鄉(xiāng)鄰便用旗竿高高打起幛子,在孝子和樂人的迎接下,把它作為最貴重的祭祀禮品敬獻在靈柩之前,俗稱掛幛。這些幛多用紅色絲綢、錦緞或金絲絨等高級面料制作,長約八尺、寬約五尺,紅底黑邊,垂有彩色絲穗。這些小字幛只限鄉(xiāng)鄰敬挽,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切費用皆由敬挽者(又叫行情人)共同承擔,還要請本地裁剪藝人精心縫好。此幛待死者安葬后,由其子女妥善保存,世代相繼,留作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