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榆村中秋節(jié)習俗(4)
微涼的天空
摸秋 摸秋是征兆民俗的一種遺存。古人出于對征兆的信仰,認為某些植物是有意識、有感覺、有人格,甚至是有魔力和神力的,能對自己的某種意愿有所昭示。榆村人稱摸秋“碰運氣”。在月華如水的深夜,有意摸秋的人便開始神秘地行動了。他們分別潛入別人家的菜園,慌慌張張地摸到一種瓜果蔬菜后隨即返回家中預卜福禍。如:摸到了南瓜認為有福氣;摸到了羊角(豇豆)認為有壽源;摸到了對生的豆莢,未婚者昭示將走桃花運;摸到又長又青的絲瓜,有意仕途者將能做個長長久久的“清官”(榆村方言“瓜”與“官”同音);“摸到鹿蘇(茄子)一手刺”、“摸到冬瓜一身毛”,若摸到這兩樣東西,就意味著流年不利要倒運。然而,不同身份的人對摸到同一種東西,卻有著截然相反的理解,比如,婚后未育的女人摸到冬瓜,她的感覺不是“一身毛”而是“一肚子”;冬瓜多籽,主子嗣,是個好兆頭,于是歡歡喜喜地把冬瓜抱回家,為它裹上一件紅衣裳后放進被窩里,俗信第二年就會喜得貴子……
“摸秋”,說到底是在月光下去偷人家的瓜菜,盡管約定俗成,總不能光明正大地行事吧?于是,有關摸秋的一些禁忌就產(chǎn)生了:摸秋時只能獨行,不許結伴;未摸到瓜菜前被人發(fā)現(xiàn),摸秋即刻停止;摸秋僅限于中秋夜,通宵不禁,但只能摸一次,一次只能摸一樣,否則被視為盜竊;被摸走瓜菜的人家不能罵人,違者將會失去人心……如此說來,要想摸到一件稱心如意的“秋”還真不那么容易呢!
好在“最終解釋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出門,多少都會得到一些慰藉和滿足,這也是摸秋這種習俗得以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說來也有意思,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摸秋這種前兆迷信也不那么相信了,但每到中秋夜,總還是有人去碰碰彩頭;尤其是在那些個饑荒的年頭,“摸秋”這種古俗真不知讓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們感恩了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