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萬年稻作民俗文化(2)
愛都愛了
獨具魅力的萬年稻作文化
萬年稻史萬年長,名冠全球少有雙。
野物栽培農創(chuàng)業(yè),獵漁餐飯度蠻荒。
仙人洞先民長期以水稻生產為主要生計,在相當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開創(chuàng)了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的水稻生產條件,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經驗,形成了信仰、衣食住行、歲時節(jié)令、人生禮儀、人情世故等等傳統生產習俗,內容十分豐富,創(chuàng)造了獨具魅力的稻作文化。作為世界農耕文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農業(yè)文化,稻作文化已成為萬年鮮明的、獨特的、不可復制的最大品牌,也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和寶貴財富。2007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萬年縣建立了國際傳統文化與和諧價值教育實驗基地,世界華人華僑總會也認定仙人洞、吊桶環(huán)遺址為國際旅游示范點和愛國教育基地。由神農宮、夢幻石林、玉獅洞探險和仙人洞遺址共四個景點組合而成的神農源風景區(qū),憑借獨特的人文、生態(tài)和地質景觀優(yōu)勢,不僅獲得了國家3A級風景區(qū)稱號,還通過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專家組實地考評,成為國內旅游行業(yè)的一枝奇葩。2012年11月,在國務院發(fā)布的17處“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中,神農源風景區(qū)榜上有名,成功升級“國家級”的景區(qū)?!叭f年稻作文化”已成為萬年的標志、上饒的驕傲、江西的品牌、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
水稻養(yǎng)育了全球大半人口,孕育著悠久人類文明。稻作文化是以稻作為主的經濟形態(tài)所產生的文化,它在稻作民族的民俗、語言及其民族特點上有著集中的體現。萬年稻作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傳統生產技術、耕作習俗、農諺民謠、節(jié)日祭祀、民間傳說、飲食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等很多方面,幾乎包含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萬年貢米及其傳統生產技術
說到萬年稻作文化,則又不能不提到萬年貢米,那一粒粒雪白的大米猶如一枚枚文化芯片,濃縮著先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記錄著祖先的希冀和向往。萬年因貢米而揚名,貢米因萬年而出彩。千百年來,自然造化在這里演繹著滄海桑田的故事,故土先民也在這里一輩一輩抒寫著貢米的傳奇。悠久的歷久、特異的水土、勤勞的人民,孕育了萬年貢米——這一舉世聞名的優(yōu)質稻米。萬年貢米是先民經過數千年的人工馴化、培育、加工的晚秈稻優(yōu)質產品的良種,清晰地反映出“野生稻-人工馴化-過渡到萬年貢米-發(fā)展為目前栽培稻”這一水稻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是萬年著名的傳統特產。
“萬年貢米”原名秈稻“塢源早”,俗稱“芒谷”,名列香稻之首?!皦]源早”株高一般在110-130公分,分蘗中等,莖桿粗細適中,葉片寬長,顏色淺淡,穗長21-25公分,每穗結實120粒,多的達200粒以上。谷粒長而瘦,頂端有針芒,也就是說,每一粒谷尖上都長有一根堅硬的長長的芒,故當地民間又有“一粒稻子三寸長”的說法。這長長的谷芒其實是它的防身武器,野豬、鳥雀不敢侵害和啄食,宛如人放天養(yǎng),無拘無束自由地生長?!皦]源早”沐自然之精華,飲山水之甘霖,自田間生長、抽穗、揚花到收割后加工成米,都散發(fā)出沁人肺腑的清香。脫殼后的米粒質白如玉、半透明,米無腹白,油潤光亮,晶瑩剔透,用香米煮出的米飯,白若冰雪,柔糯可口,濃香撲鼻,令人垂涎,故有“一畝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飯百家香”之贊譽,堪稱“米中一奇”。萬年貢米系列優(yōu)質稻,汲四季甘泉,采日月精華,沐雨露寒霧。其米質營養(yǎng)豐富,同比高蛋白低脂又含多種微量元素,食之寧心爽神,有養(yǎng)胃之藥善之功能,是天然的、理想綠色食品。如果用這種米磨成米粉、熬成米糊給小孩子吃很少生?。唤o老人吃卻一個個精神矍鑠。
據傳,明朝正德七年即1512年,萬年縣知縣為答謝朝庭建縣之恩,將該縣東部荷橋一帶出產的“塢源早”制成大米進貢皇上,皇帝食用后大加贊賞,遞傳旨“代代耕作,歲歲納貢”,萬年貢米由此而得名。明末清初時州縣納糧送京城,要等萬年貢米運到進倉后即可封倉,否則糧倉不能封,城門不許關,故也稱作“國米”。
解放以后,萬年貢米開始聲名遠播,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走上了中央首長的餐桌,1958年黨中央在廬山開會,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興致勃勃地品賞過萬年貢米。1970年8月,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召開,當時省委親電萬年調集萬年貢米上廬山。周恩來總理吃著萬年貢米飯,還仔細地詢問萬年貢米的產量和產地的情況。2001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來江西視察,在婺源小住時,萬年貢米又一次上中央首長的餐桌。2003年8月30日上午11時,胡錦濤總書記在原省委書記孟建柱等領導的陪同下,來到南昌大眾購物中心搞調研,在二樓超市,總書記捧著萬年貢米,仔細詢問有關貢米生產的情況,好幾分鐘才離去。
1995年日本國家院大學文學院考古研究室教授加藤晉平、小村達雄來到萬年,開始二教授在吃飯時只是象征性盛了半小碗不到,可是吃完半小碗后二人嘀咕不停,翻譯馬上給二位添了滿滿一小碗,二教授邊吃邊說“萬年貢米顆顆粒粒都是珍珠”。
新中國以來,萬年貢米在歷次參展和評比中獲得一系列獎牌,受到社會各屆的普遍贊譽。1958年印度尼西亞萬隆博覽會上被評為“優(yōu)質大米”。從八十年代至今連續(xù)評為江西名牌產品,商業(yè)部部優(yōu)產品。2007年,在該縣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萬年國際稻作文化旅游節(jié)稻米珍珠博覽交易會上,種出“世界上第一粒水稻”的江西萬年縣出產的5公斤原產地貢米經過拍賣,創(chuàng)下了每公斤1.38萬元的天價,比4000公斤普通大米的價格還高。萬年貢米原只產于萬年裴梅地區(qū)荷橋等部分鄉(xiāng)村,現經種植推廣,貢米種植已遍布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
幾千年來,萬年人民總結出一套從良種培育更新、播種移栽、田間管理、收割貯存到精制加工等一系列傳統貢米生產技術。萬年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民俗和人類生存發(fā)展史的一個縮影,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重要的農業(yè)研究價值和可觀的經濟價值,不少稻作文化習俗至今仍沿襲不衰。
先說播種。每當立夏過后,天氣漸暖,正是塢源早播種的好時節(jié)。舊時,這里的農民把隔年翻好的田整平。再把周圍雜草叢棘砍光,拓開荒穢,付之一炬,俗名:燒田。經過一番焚燒,再經過雨水沖刷,肥水盡入田中?;蚀蜃懔耍院缶筒辉偈┓柿?。這種原生態(tài)的耕作方式,也許就是古代所謂“刀耕火種”的余韻吧。農民們做秧田是很講究的:先把整好的田耙爛,再用“盪耙”(一種農具)把田盪一遍,做到平整如鏡,再踩成墑,然后又把“墑”弄平,再在墑上播種。“種”不能播得太密,又不能太稀,所以農村撒秧是一門技術活,要種田高手來做。
再說育秧。培育秧苗是塢源早種植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俗話說:“娶親看娘,栽禾看秧”。秧苗好壞決定收獲多少。秧苗經過精心培育,及時施肥,這樣才會碧綠茁壯,等到長出五寸高左右,便可拔秧移栽。一季晚稻栽插時間,一般在端陽前后。由于山高水冷,太早,秧苗不易成活,小滿過后,移栽就正合時候了。
再次是拔秧。第一次拔秧,俗稱:“開秧門”。舊時,開秧門在這一帶非常重視,要舉行一個簡短的祭祀典禮。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拔秧農民,聚集在秧田一旁,點燃香燭,朝天禱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接著燃放鞭炮,而后便走下田動手拔秧。
別看拔秧,它還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農活。每把秧拔起來,要求秧兜整齊,沒有“螞蟻上樹”。秧把扎成扇形,不大不小,用手握住,不會感到累贅。這樣的秧把,栽插起來十分利索,栽的又快又好。扎秧把多用筍殼撕成的細條,或者用稻草、棕線等。用來扎秧的秧線都是早早準備好的。扎秧不能打結,因為打結不方便解開,而是將秧線順著時針方向往上一勒,便把秧綁好了。栽插時,將秧線逆時針方向一撕便解開了,既不耽誤時間又非常方便。拔秧扎秧也是一門高難度的農活,只有經過久練,才能手巧。拔秧不僅要拔得好,還要拔得快,快的一個早上可以拔二百多個秧,足足裝滿畚箕一擔。
栽插。插秧也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農活。既要插得好,又要插得快。荷橋這一帶插秧,舊時規(guī)格是一尺二,田大就用機禾車打成方格,按格點株。一般在山塢里,便隨田塍打箍插。按方格栽插,人往前走,栽三行;打箍插,人往后退,栽三行。清詩人岑鼐有首《插秧》詩,寫的就是當時插秧的情景。詩曰:
閑行北陌與南阡,策馬分秧看種田。
退步原來皆進步,始知落后是爭先。
栽插是一年中重要的農事活動。農民栽插,一日三餐都很豐盛。早餐吃稀飯,每人吃兩個咸蛋;中午,米粉蒸肉,一人四塊,每塊長約五寸,俗謂“栽禾柄”。晚餐喝酒,吃肉,還有小葷。這些民俗,不僅具體反映了這里的農民對栽插這項農事活動的重視,也可以看出當地稻作文化的豐富內涵。
耘禾。秧苗栽下以后,經過十天半月,就要耕禾除草,促其成長。農諺說:“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痹磐砗桃灿兄v究,頭遍二遍要細心呵護,到了三遍四遍,禾苗已經長成發(fā)棵,田間雜草不多,則可以隨便耘一耘。這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農諺:“頭道叮叮冬,二道加緊搡,三道塌塌塌,四道有的吃(qia)?!币馑际钦f,禾耘四遍之后,便可以坐等收割了。
這里的人耘禾,大都是用腳耘,手拄一根特制的木棍,俗稱:耘禾棍。田內放干水,用腳繞著一棵禾苗把草踩入泥中,然后用腳抹平。農民一邊耘禾一邊唱著民歌,興致勃勃,不消多時,一坵田就耘完了。他們哼的小調,五花八門,什么內容的都有,高興怎么唱就怎么唱。比如:“日頭公公快下山,我打長工實艱難。一日三餐糙米飯,一片咸菜下三餐?!保ā堕L工謠》)他們唱的還有民間小調或情歌:《十繡荷包》、《十月懷胎》、《姑嫂觀燈》、《十杯酒》、《十勸郎》、《探妹》、《二姑娘思春》等等。
割禾。收割是一年農事中最為辛苦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割早禾天氣熱,不但要割還要翻田,栽插,時間緊,勞動強度大。一季晚稻收割,雖然不像割早稻那樣頂烈日,冒酷暑,搶時間,但是,秋收也是一場緊張的農事活動。秋收的田野,男女忙著收割,鐮刀“嚓嚓”聲與打禾的“咚、咚”聲匯成一片,就象是一曲秋收交響樂。當地有首民謠寫道:
驕陽酷似火,汗水濕衣裳。
稻穗唰唰倒,鐮刀閃銀光。
在豐收的坂野上,還有一道風景線:三五成群的稚子、老嫗,手挽竹籃,跟在禾斛后面,俯首傴背,在收割過的田里拾稻穗。他們把撿回家的稻穗,用棒槌拷打,使之脫粒,揚凈曬干,就成了金光閃閃的稻谷。撿稻穗不僅可以增加收成,做到“顆粒還家”,同時也體現出農民對自己辛勤耕種的果實,而抱有一種珍惜的情懷。據說,有的農家,一個秋收季,可拾稻谷四、五百斤。
塢源早屬秋收作物。舊時收割晚稻比起割早禾要輕松一點,不僅天氣轉涼,且稻田干爽,不像割早禾在泥漿田里勞作。收割的稻粒干燥,挑回家,可以慢慢曬,絕不會發(fā)芽。這天,太陽還未升起,農民吃罷早飯就馱著禾斛,推著土車,趕到田里去割禾。他們放下工具便動手割。一人三行,隨著鐮刀“唰唰”聲,禾把便整齊地排成一行一行。農民們等到一坵田割完,便放倒禾斛打起來。
過去,這一帶收割脫粒都是用禾斛打谷。四個人共打一個禾斛,兩前兩后,一人兩行禾把,如果有一人不上勁,禾把就要掉在后面,其他三人就要說他“拖禾斛斗”。禾斛長寬約5尺,下有底板,底板下再裝兩道木梁,俗名:托梢。托梢不僅可以承載禾斛內稻谷,還可以在田里滑行。禾斛內谷滿了,拖不動了,就把谷撮起來,倒入谷籮或袋內。每人一天至少要收割二擔谷回家。這是常規(guī)?!昂条边@件農具,隨著稻谷脫粒機的出現逐漸消失,但有的地方至今還在使用。
曬谷。稻谷收回家,要翻曬、過篩、過扇,揚凈晾干后,才可進倉。曬谷用的篾墊,長約1丈五尺,寬約一丈左右,一次可曬200斤稻谷,用麻墊曬谷不沾泥砂,不撒谷粒,收起來也比較方便。舊時一般民家至少也有五、六皮麻墊。太陽升起來后,婦女把麻墊擺到曬基上,傍晚收完谷又把它卷成筒,搬進屋內。
曬谷用篾編的谷篩過篩,把禾衣禾屑篩掉,剩下就是谷粒。
晚稻最怕寒露風。寒露風一吹,秕谷就多,要把秕谷去掉,須在曬干后過扇。也就是用風車將谷粒扇過一次。風車木制,四腳,上有谷斗,下有出谷口,腹中有風頁,轆轤轉動,便產生風,秕谷被風從風車后吹掉,谷粒便從出口流入籮內。
曬谷是婦女的重頭戲。早晨,當男人把一擔谷挑到曬基,婦女便打開麻墊,將一籮籮谷倒在麻墊,然后用谷斠把谷刮平進行晾曬??斓街形纾淮温閴|,將谷過篩。下午,又要翻一次麻墊。麻墊翻得勤,谷就容易曬干。傍晚收谷過扇,也是婦女做的工夫,過扇后,將谷裝成一籮一籮,男人們休工回家,便把谷一擔一擔挑回家。秋收,婦女的作用不可小覷。
入倉。谷進倉,要用斛桶量過,才知道收了多少。明清時期農村計量谷物一般不用“秤”,而是用“量”來計數的。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古代的“量”,是:勺、合、升、斗、斛、石。
勺,十撮,即升的百分之一。
合(gě),十勺,即升的十分之一。
升,十合,定為量的單位。
斗,十升。
斛,古代一斛為五斗,后來一斛為二斗五升。
石,十斗。一石約120斤。
農家把稻谷一擔一擔收進來后,用斛桶過量,量時以斠(jiao)把谷物劃平,就是一斛,量四下,那就是一石。斛,這種器具,不少人家還能見到。一般用木制成的,高60公分,底徑30公分。斛身呈葫蘆形,肩小圍大,圜底,口圓,腹兩側有耳,便于端動。口沿、圜底鑲以鐵片,以增強它的使用壽命。前面詩中提到的“畝三斛”就是這個“斛”,收成不足一石,可見當時晚稻產量之低。
總之,從一粒粒種子撒在田里,到一穗穗稻谷收割歸倉,要經過播種、育秧、栽秧、拔秧、栽插、耘禾、割禾、曬谷等一系列程序,因此,每一粒沉甸甸的稻穗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給這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代代相傳,萬年縣已將“萬年稻米習俗及萬年貢米生產技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