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桌子藝

    福乾

    桌子藝

    2009年4月10日,平和縣崎嶺鄉(xiāng)天湖堂舉行首屆民俗文化節(jié),崎嶺鄉(xiāng)的“桌子藝”和“白芽奇蘭茶制作工藝”獲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稱號。

    崎嶺鄉(xiāng)的“桌子藝”又叫“鐵技藝”,以其民間文藝形式和科技手段的完美結合,地方色彩獨特,觀賞性強而受世人矚目,其精彩之處也讓廣大群眾一飽眼福。

    據(jù)了解,鐵技藝的“藝”是一種以鋼筋為主要構造材料、裝有活動機關、由活人表演的游藝車。相傳由康熙年間崎嶺鄉(xiāng)一林氏鐵匠首創(chuàng),至咸豐九年(1859年)已設計表演形式8套,現(xiàn)在發(fā)展到12套。鐵技藝表演比一般的龍藝復雜,除了必備的木頭架子、鋼筋鐵絲、各色飾品,還要有訓練有素的4―6歲的兒童演員。鐵技藝工匠運用杠桿、滑輪、齒輪等機械原理,使表演者座位能夠升降、旋轉、翻動,在古代被稱為“奇器”。

    鐵技藝既是技巧運動,又富有藝術魅力,形象優(yōu)美,風格獨特,主要流行在平和崎嶺,也經(jīng)常應邀參加縣城小溪、九峰等地,以及外縣的民間文藝匯演,200多年來一直流傳下來。鐵技藝較有特色的節(jié)目有“觀音挑火”、“猴子弄盤”、“尼姑下山”等。然而就是這樣富有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在上世紀文革年代也遭到認為破壞,后于1987年憑借老藝人的記憶重新組建。然而,由于鐵技藝的傳承條件極為苛刻,加上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嚴重阻礙了年輕人對民間文化技藝的傳承和延續(xù)。令人欣慰的是,鐵技藝的搶救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使得這一已經(jīng)瀕危的民間文化物種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整理,日漸式微的民間技藝得到了重煥生機的機會,這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民間技藝,又延續(xù)了“香火”。重新組建起來的鐵技藝表演形式在林群山、林振鎮(zhèn)、林木進等熱心老人手中得到進一步改進,由大量人力肩扛出游改為車載出游,成為閩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之一,身受廣大群眾歡迎。

    如今,每年的春節(jié)廟會上,人們都會看到鐵技藝表演,搭載在十幾輛農(nóng)用車上的鐵技藝行走在山野之中,場面非常壯觀,引得許多群眾駐足觀看,大家對這種民間藝術都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