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民俗文化 趕廟會
癡夢
趕廟會在青島由來已久,是青島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人們在每年的陰歷正月聚集在供奉神仙的廟宇舉辦各種祭祀活動來為新的一年祈福納祥,讓神仙保佑平安和有個好收成,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廟會。
青島的廟會和當?shù)氐牡澜袒顒佑泻艽蟮臏Y源。青島市著名的景點太清宮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供奉三清、三官、三皇神像。道教在青島的傳播在民間較為廣泛,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步形成了民間而非官方的宗教信仰。較為典型的是青島嶗山當?shù)厝罕妼Α昂纱髱煛保ê桑┑淖鸪?。每逢正月初八在華嚴寺風景區(qū),每逢正月二十一在嶗山王哥莊,當?shù)厝罕姾筒糠智鄭u市區(qū)的市民都趕到這里祭拜有求必應的“胡仙大師”,來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如意。祭拜的方式一般為供酒、上香、發(fā)紙(燒紙)、磕頭、燃放鞭炮等程序。
歷史上,青島人過年風俗是“忙臘月、耍正月”,所以,老青島人多數(shù)行業(yè)過年時候要休息十多天,與此相應的是青島春節(jié)正月里有一系列廟會,如正月初一開始的天后宮廟會,正月初九開始的清溪庵蘿卜會,正月十一開始的于姑庵廟會,正月十六開始的海云庵廟會等等。老青島有關(guān)過年逛廟會的記憶文字有許多見諸于報端、書籍,而筆者收藏的20世紀30年代《青島民報》、《青島晨報》有關(guān)青島市民過年逛廟會的新聞報道,從另一視角,原汁原味的為我們描繪了老青島人過年正月里的市井圖畫。
市南區(qū)天后宮新正廟會
位于太平路上的天后宮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明崇禎末年、清雍正年間、清同治四年(1865年)多次重修,并擴建大殿和戲樓。1936年重建大戲樓。正月初一開始的天后宮廟會由來已久,天后宮廟會又稱“新正廟會”(新春正月的意思),距今己有500多年的歷史。曾任青島中華商公局董事的胡存約在其專著《海云堂隨記》中記載:“丁酉(1897年),每屆新正,口上(指‘青島口’,今青島前海一帶)商民人等群集天后廟,焚香祝禱,年復一年,代代如此,已成積俗。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絡(luò)繹,雜耍、小場、大書、兆姑(茂腔)、梆柳(柳腔)、秧歌(膠州大秧歌),江湖把式無所不有……”
1933年2月10日出版的《青島民報》以“廢歷元宵,本市天后宮之一瞥”為題,濃墨重彩的記述了是年天后宮春節(jié)廟會的熱鬧場面。當時在正月里趕天后宮廟會是許多青島市民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由于趕廟會的人紛至沓來,天后宮內(nèi)外,“熱鬧異常,擁擠不堪,各式車輛,滿停宮前,使凋殘之樹枝,亦含笑顫動而迎香客……”;“天后宮之男女老少,手執(zhí)香把,叩頭跪拜,致滿廟之香氣,迷漫沖天”。天后宮外,民間藝人“手執(zhí)鑼鼓小釵,載歌載做,狀如小丑,其神態(tài),宜使令人醉倒,口中念念有此,據(jù)熟習音調(diào)之人,謂其系中州古音云”。
今天,青島天后宮已是一處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為國家旅游局AA級旅游景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發(fā)揚光大青島民俗歷史傳統(tǒng)文化,每年春節(jié),青島市有關(guān)部門都在天后宮舉辦農(nóng)歷除夕夜“吉祥鐘聲迎新年”撞鐘活動和正月“新正民俗文化廟會”,讓青島市民和中外游客在新春歡樂中感受青島民俗文化的歷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