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婁煩臘月初一咬炒炒
簫笛氏
每年臘月初一,婁煩農(nóng)村至今流傳著咬炒炒的習俗。初一前一天,家庭主婦就把能炒食的大豆(蠶豆)、黃豆、豌豆、麻子、莜麥、葵花、瓜子等炒好,睡覺前放在炕上。初一早晨天亮前,一家人不論老小,凡能咬動炒炒的人,都爬在被窩里一言不發(fā)咬炒炒。這時,村村壁壁,家家戶戶室內(nèi)就發(fā)出了“咯嘣咯嘣”的響聲,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風俗奇觀。
各種炒炒中最好炒著吃的是大豆,但婁煩不產(chǎn)大豆,所以一進十一月,毗鄰的大豆產(chǎn)區(qū)方山縣的農(nóng)民就來婁煩賣大豆,或者用大豆換婁煩的軟米等特產(chǎn)。
咬炒炒的習俗,來源于舊社會瘟疫流行。由于科學技術落后,常有瘟疫流行。一旦發(fā)生瘟疫,大量人口死亡,給社會造成極大恐慌。群眾在無法認識與控制瘟疫的情況下,便把瘟疫的產(chǎn)生歸咎于某種神力,而對瘟疫的制止,也便只好通過一定的迷信手段———禳瘟來實現(xiàn)了。
傳說每年臘月初一凌晨,玉帝派瘟神到人間降瘟。但瘟神只奉旨給人降瘟,不能給牲畜降瘟。農(nóng)村人的住所一般和畜圈毗鄰,或窯或房,瘟神一旦走錯門,把瘟疫降給了牲畜,是要受罰的。沒料到玉帝爺?shù)谋C芟到y(tǒng)出了差兒,這么重要的機密不知怎么竟泄露到人間,于是人們就在瘟神降瘟時咬起炒炒來。瘟神來到百姓住所前,聽見房里“咯嘣咯嘣”地響,以為是牲口在吃草呢,就不再降瘟走開了。
人們用咬炒炒(草草)的辦法騙走瘟神,但總是不放心,所以一過春節(jié),從正月初五到廿八,除靜游鎮(zhèn)石槽村外,各村都要禳瘟。為什么石槽村就不禳瘟呢?這里還有個傳說。原來瘟神是個膽小鬼,他一路降瘟來到石槽村邊,先從西梁進村,走到村口,看見村口蹲著一只大白虎,只好繞道從村東的溝里進村,不料村口竟也蹲著一只大黑虎。瘟神不敢進村,只好溜之大吉。因為瘟神沒給石槽村降瘟,該村自然就用不著禳瘟了?,F(xiàn)在石槽村西村口有一塊大白石頭,東村口有一塊大黑石頭,傳說就是當年黑白二虎變成的。
現(xiàn)在瘟疫被消滅了,但咬炒炒和禳瘟作為一種民俗活動被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