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箏文化
黑色城市
風箏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一直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風箏文化逐步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尤其是與中國的習俗、節(jié)日、文化融合使風箏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最終形成具有濃郁東方文化色彩的中國風箏文化。
風箏是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的一項群眾性體育娛樂活動。我國是風箏歷史最為古老悠久的國家之一,放風箏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娛樂性體育活動。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細制作,顯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藝水平和美術(shù)構(gòu)思。近年來,由于放飛技術(shù)的發(fā)展,風箏日益成為競技性很強的體育活動。所以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放風箏也逐漸成為國際友誼交往和文化體育交流受歡迎的媒介。
風箏是由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大約在十二世紀,中國風箏傳到了西方,從此,這項古老的活動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發(fā)展,形成各有特色的東西方風箏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類在開始發(fā)明風箏的時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種神奇。一種能由人類自己駕馭的飛起物,足以讓人高興至極。因為那時畢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隨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風箏開始尋找運用之路,具有傳統(tǒng)歷史的中國文化開始向風箏這一工藝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將神話故事、花鳥瑞獸、吉祥寓意等表現(xiàn)在風箏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國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文化。
越是歷史久遠的東西,留給后人的懸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很多追寶尋藝的故事,也只是小說中的內(nèi)容,很難考究其歷史的真?zhèn)?。風箏,在中國的歷史上,在過去的歷史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雕蟲小技”。在歷史記載的文史資料中,有關(guān)風箏的內(nèi)容很少,人們僅能從為數(shù)不多的文字記載中尋覓風箏的起始源頭。
一、風箏的起源
關(guān)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jié)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1、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zhuǎn)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jù)說有一農(nóng)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nóng)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在空中飛行。農(nóng)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jīng)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jù)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xiàn)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2、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chǎn)。后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xiàn)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3、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風箏看,其結(jié)構(gòu)、形狀、扎繪技術(shù)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有人得出結(jié)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jīng)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jié)論。風箏又名紙鳶、紙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據(jù)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二、風箏文化融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
在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xiàn)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guān)、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構(gòu)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shù)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gòu)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diào)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xiàn)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nèi)容豐富,大體有“求?!?、“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1、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jīng)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征“?!钡募閳D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tǒng)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畫滿經(jīng)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范》篇載“五?!保阂辉粔?,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它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還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jù)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jù)傳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于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zhuǎn)“萬”字紋樣。與此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還有“祥云鶴壽”、“八仙賀壽”等。
3、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guān)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的還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4、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后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關(guān)于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里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是有著鹿角、牛頭、蟒身、魚鱗、鷹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gòu)成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tǒng)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三、民俗文化對風箏的巨大影響
民俗文化是傳承文化,是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民俗的社會現(xiàn)象。風箏,作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與諸多民俗事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受著民俗文化的巨大影響。這既表現(xiàn)在風箏的題材方面和扎制繪畫方面,也表現(xiàn)在風箏的放飛方面。動物是風箏題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無所不有,如龍風箏、鳳風箏、仙鶴風箏、孔雀風箏、鷹風箏、燕子風箏、鴛鴦風箏、蝴蝶風箏、麒麟風箏、獅子風箏、十二生肖風箏、魚風箏等等。這些大量的動物題材的風箏的出現(xiàn),應該說與對動物崇拜是分不開的。例如,“龍”風箏和“鳳”風箏的出現(xiàn),確切地說是人們對“龍”和“鳳”崇拜的具體體現(xiàn)。
龍,是人們幻想的動物,傳說中的四靈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經(jīng)》中有“應龍畜水”,“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之說。龍能給人帶來祥瑞,具有變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話中,人們則把黃帝的形象和龍聯(lián)系在一起。《左傳?昭公十七年》記:“太昊氏(伏羲)以龍紀,故以龍師而官名。”《補三皇本紀》載:“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母曰女登,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闕里志?古?!酚小包S帝生壽丘”的記載。炎黃子孫便自認為是龍族,龍的后代,龍的傳人。云南哀牢少數(shù)民族以“龍”為圖騰標志,世代相續(xù),皆身畫龍,衣加尾,以示為龍的后人。龍還是封建社會皇權(quán)的象征。今天,人們?nèi)砸浴褒垺弊鳛橹腥A民族的象征。對“龍”的崇拜,產(chǎn)生了“龍文化”,便有了以“龍”為題材的“龍”風箏。
風箏在藝術(shù)家眼中是工藝品,因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結(jié)晶。它的出現(xiàn)源于人們對天空的好奇與渴望,兩千多年前,它承載了古人的夢想乘風而起,從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僅擔負起通信的重任,還漸漸將文化、娛樂、健身融于一身。千百年來,盡管風箏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卻一直與中國的民俗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它生自民間,所以具有質(zhì)樸健康、寓教于樂的特點。在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獨特民族審美觀與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現(xiàn)象一樣,風箏在審美風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地區(qū)不同,風箏的風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風箏的王國才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四、結(jié)語
從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tǒng)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