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民歌
丁酉醬
我第一次接觸當涂民歌是在2007年。那年的6月12日,為隆重紀念第二個國家“文化遺產日”,由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化廳主辦,馬鞍山市文化局和當涂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大型當涂民歌演唱會《唱得綠海泛金波》在合肥省黃梅劇院小劇場隆重舉行。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當涂民歌,第一次坐在劇場里完完整整欣賞當涂民歌帶給我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當涂民歌起源于六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劉裕攜群臣在白 山演唱的“白 歌舞”即為當涂民歌演唱之始,有著“名歌之?!钡拿雷u。當涂民歌多為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中口頭創(chuàng)作,曲調優(yōu)美淳樸、節(jié)奏婉轉輕盈,且種類繁多,有著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格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大公圩地區(qū)流行牛歌、燈歌、門歌之類;山歌、身歌、號子類則流行于丹陽、沿江等地;而沿石臼湖地區(qū)的湖陽、博望等地則以船歌、漁歌、夯歌之類為多。當涂民歌的歌詞內容絕大部分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熱情和愛情生活。如《打麥歌》、《劃龍船》等一大批民歌,都是各個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風貌的生動體現(xiàn)。融合了獨特的民間音樂和語言藝術魅力的當涂民歌,不僅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而且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當涂民歌根植于地方泥土,是鄉(xiāng)土文化、區(qū)域文化和基層文化,具有展示當涂人文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的特殊功效。我們重視一切民族的、傳統(tǒng)的、地方的文化藝術特色,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豐富多彩的當涂民歌,這也是全面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應有之義。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變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老一代民歌手的逐漸離世,這些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民歌有的正在慢慢失傳。如不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搶救,就有可能面臨消亡的危險,這將給我們當涂的文化尤其是民歌事業(yè)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當涂縣委縣政府以及縣文化局組織對當涂民歌進行積極的搶救和發(fā)掘,是十分及時和必要的。一方面,全力搜集當涂民歌的曲譜文本,編輯出版《中國當涂民歌》,另一方面,對一些流傳仍然依靠民間藝人和農民歌手口傳身授的民歌,進行攝像錄音,制作音像資料,以便長期保存和學習研究。這項工作既是繼承弘揚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措施,也是擴大當涂民歌知名度、美譽度的需要,更是培育當涂特色文化,把當涂民歌推向一個新水平的實際行動,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最后,衷心祝愿當涂民歌這朵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民間藝術之花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