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雷氏 著名的制琴世家(2)
流浪漢
雷海青:從戲神升為全民保護神
唐朝安史之亂中,雷姓出了雷海青和雷萬春兩個名人,都被后世尊奉為神祇。
關于雷海青的傳說較多,而且也很神奇,這里只選擇其中較為普遍的說法講述。
雷海青,今福建南安市羅東鎮(zhèn)振興村(一說是莆田市東嶠鎮(zhèn)田莊村)人。
他從小聰穎過人,不會說話,卻通曉音律,尤其擅長彈奏琵琶。開元2年(714),唐玄宗設置教坊,在全國遴選樂工,時年18歲的雷海青應選進入梨園。
據(jù)傳,一次,唐玄宗做夢遨游月宮,得到一首仙樂樂譜。醒來后,唐玄宗把譜出示給大家,卻沒人識得此譜。
這時,雷海青神奇般地開口說話了,說這是《霓裳羽衣曲》,并按樂譜演奏了出來。
唐玄宗大喜,賜給他3杯御酒,雷海青當場醉倒,留下“十八年后開口笑,醉倒金階玉女扶”的傳說。
天寶14年(755),安史之亂爆發(fā)。
第二年,唐玄宗逃奔蜀地,安祿山攻陷京城長安。叛軍抓住沒來得及逃走的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300多人送往洛陽,雷海青也在其中。
安祿山在洛陽凝碧池設宴慶功,叫樂官彈奏宮樂,宮娥妃嬪歌舞助興。
雷海青抱著琵琶,義憤填膺,不肯演奏。安祿山令他演奏,他把琵琶扔進凝碧池以示抗拒(另有傳說他把琵琶朝安祿山頭部扔去),面向著唐玄宗逃跑的西方,放聲慟哭。
安祿山大怒,下令將雷海青斬首(一說是凌遲處死)。
安史之亂平定后,唐玄宗獲悉雷海青忠貞不屈的事跡,頒旨追贈他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
雷海青的遺骨被送回老家安葬,修建祠堂祭祀供奉。雷海青墓與祠堂位于今福建南安市羅東鎮(zhèn)振興村前的小溪旁,祠堂俗稱坑口宮,至今猶存。
唐肅宗時,又加封雷海青為太常寺卿。閩南、潮汕各劇種戲班奉雷海青為戲神,稱為相公爺,福州一帶稱為探花爺。
詩人王維聞聽說雷海青的事跡后,傷感不已,作詩一首《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這個詩名的確太長了,要把人讀斷氣,一般簡稱為《凝碧池詩》或《凝碧池口號誦示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p>
此后,關于雷海青的神奇故事越來越多。
據(jù)說,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風暴襲擊。
萬分危急時,雷海青在天上顯靈,帶領神兵前來解難,風浪很快平靜,宋端宗君臣得以安然脫險。
宋端宗抬頭仰望,看到云端有天兵、天將,帥旗上鑲繡個“田”字,其實那是“雷”字,上面的“雨”被云霧遮住了。
宋端宗頒詔天下,大塑雷海青金身,賜名田公元帥(又叫田都元帥),香火供祭不斷。
隨著時間的消逝,雷海青在民間越來越被神化,已經(jīng)不再被局限于戲劇界,而是成了能消災解厄、扶正祛邪的全民保護神。
福建各地分布著許多古老的田都元帥廟,其宮廟歷史、建筑藝術、宗教儀式都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