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清明習(xí)俗 游春
莎莉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意指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fēng)至?!薄对铝睢て呤狻穭t曰:“三月節(jié),……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薄岸分敢摇奔刺柼幱邳S經(jīng)15度位置,此時為公歷四月五日前后,農(nóng)歷則在三月初五左右,故清明節(jié)又多稱作“三月節(jié)”。
“游春”俗稱“春游”、“踏青”,一般指清明前后的野外嬉游。古代帝王游歷山川河海也稱作“春游”或“游春”,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紀(jì)》載曰:“維廿九年,皇帝春游,覽省遠(yuǎn)方?!笨图胰舜杭咎褶I賽神亦稱作“游春”,有些地方則俗稱“游神”、“游太公”或“游公王”,其民俗活動的共同性在于鼓樂喧天地抬著神像游村過戶,男女老幼隨著賽神的隊伍,既拜神祈福,又游覽明媚春色,因此各種神明的賽神游春均深受客家民眾的熱愛。
“游春”源自于中華先民上巳春會、春嬉習(xí)俗。《周禮·地官·媒氏》載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鄙纤绕陂g盛行的春會是上古先民的狂歡節(jié)日。在中原華夏民族集團(tuán)地區(qū),上巳春會往往在桑林或水邊開闊的高地舉行,因而習(xí)慣稱之為“桑林會”或“春臺會”。桑林大會期間,未婚青年男女聚集在山丘的桑林里、水岸邊,縱情歌舞、嬉戲,互相選擇意中情人,然后雙雙對對結(jié)伴“嬉游”。
中華民族千古圣人之帝顓頊、帝堯、商契的誕生神話,無不與水邊的春會有關(guān)。
《呂氏春秋·古樂》:“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比羲?、桑林,不都正是春會嬉游的典型媒質(zhì)嗎?
《太平御覽》卷八十引《春秋合誠圖》講述了堯母慶都與“赤龍”感應(yīng),然后造就了帝堯。
漢劉向《列女傳》卷一則記載了商契的母親簡狄在上巳沐浴“玄丘之水”過程中,與一個有玄鳥紋身圖案的美男子邂逅,于是有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嬉游。這次嬉游的結(jié)晶就是商契。
進(jìn)入戰(zhàn)國時期后,浪漫的春會被禮教、儒家思想改造成秦漢時期的上巳節(jié)。西漢時期,上巳的具體日期仍然沒有固定,仍然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作為節(jié)慶日。隨著民間對重日的偏愛不斷加深,更由于上巳日多發(fā)生在三月初三,因而兩漢之際多以三月三日為上巳日。直到魏晉時代無論官方還民間,均固定用三月三日作為上巳日。秦漢之后,上巳節(jié)不再保留求偶活動,由一個情人節(jié)演變成為一個求子節(jié)、生育節(jié)。漢代自建朝起就有官方的求子儀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教色彩濃郁的求子、求育習(xí)俗又進(jìn)一步演變成為游樂為主的“春禊”、“修禊”。農(nóng)歷三月三上巳期間,人們盛裝出行,或到山谷采摘蘭草,或到水濱嬉戲洗浴,或到郊野宴飲行樂,認(rèn)為這樣便可以祓除不祥。
唐代上巳春游、修禊、宴飲之風(fēng)仍然很盛,所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正是當(dāng)時民俗風(fēng)尚的真實寫照。
客家傳統(tǒng)的游春不單純是游覽春色,而是結(jié)合著祭祖、賽神、廟會等民俗活動同時進(jìn)行。隨著客家人口的不斷上升,原本以種植一季為主的耕種模式,變革為一年種植兩季。因此客家人的耕種勞作隨之繁重了一倍,許多原本在二三月份才舉辦的民俗活動紛紛提前到正月,如閩粵贛客家地區(qū)許多地方都將做社、祭伯公、祭祖等活動提前到正月十五前后。
但至今仍然有許多地區(qū)客家保留著賽神游春的傳統(tǒng),如成都洛帶客家每年三月初一的城隍出駕、三月初三的“搶童子”,又如贛南會昌三月三的真武祖師會等。也有將原本三月初的賽神節(jié)日延后到三月下旬的,如梅洲五華縣客家的三月三天妃廟會已經(jīng)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舉行。
客家游春作為宗族、村落的集體性民俗活動,在招展、飄揚的彩旗指引下,總是浩浩蕩蕩,不時地鞭炮齊鳴,敲著鑼,打著鼓,吹著嗩吶,從圍屋到田園,從田園到山坡、到圩市,最后又回到祠堂、院落。游春的目的也不單純是個人祈福,而是祈禱世代居住的土地年復(fù)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同時祈禱國泰民安、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