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龍文化
仙劍問情
龍是中華民族傳說中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為鱗介之長,屬百蟲之王,四靈(即龍、風、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致,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侗静菥V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zhèn)涓鞣N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即龍王。在民間則是祥瑞的象征,在古代則是帝王統(tǒng)治者的化身。
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qū)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qū)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qū)分的五十四位龍王名字和六十二個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下詔令不再祭祀龍池,而改設龍壇由專門的禮官即雨師加以祭祀。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之職就是興云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記載“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云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舊時,客家地區(qū)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客家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xiàn)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xiàn)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龍是中國人最崇信的神物,幾千年來一直被朝野士庶尊為萬靈之長,以致其不僅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而且還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所以,海內外華人都自稱為“龍的傳人”。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客家作為漢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對龍的敬仰和崇拜自然與別的華人族群毫無二致,而且還以其特定的生存空間并憑籍其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龍文化,其中一些龍俗活動便非常奇異和獨特。
作為一種古老的圖騰,龍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中無所不在。尤其在客家傳統(tǒng)建筑物中,到處可見龍的身影。屋脊有龍、天井有龍、梁柱有龍、瓦當有龍、青磚有龍、墻壁有龍、庭前有龍……至于家具、服飾等等器用,龍更是到處翻騰、盤回、聳立。
客家舞龍除了求雨、祈福、娛神、自娛,還有彰顯宗族、村落力量的功用。其一,舞龍本身是一個“力氣活”,那些由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構成的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無法完成。其二,龍是力量的典型代表,自然界的天象和諸多動物,都將自己的力量投賦在了龍的身上,因此舞龍既是顯天力,也是顯人力。其三,不排除對龍的“調侃”和“不敬”。龍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權的象征,它常常以張牙舞爪、耀武揚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面目出現(xiàn),使蕓蕓眾生不得不敬而畏之。但客家舞龍時,大家就可以按龍頭、折龍身、揭龍尾,借助舞龍盡情地把這個帝王之象折騰、戲耍、嘲弄一番。
客家舞龍俗稱“打龍燈”、“游龍燈”??图引垷舻姆N類非常繁多,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竹龍、花龍、筐龍、稈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板橋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香火龍、焰火龍、水龍等近百種之多。龍是客家人吉祥、尊貴、勇猛、力量、財富的象征,因此在喜慶日子里,客家人總是喜愛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可舞動的“龍燈”之龍,其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而以節(jié)日巡游為主要活動方式的板凳龍、板橋龍,更可以多至二百三十六節(jié),長達一千二百余米。